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教案题库
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教案题库
GU疼痛:常在进餐后1/2~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至下次进餐前疼痛消失,典型节律:进食-疼痛-缓解。
DU疼痛:进餐后3~4小时出现,为饥饿痛、空腹痛或夜间痛,典型节律:疼痛-进食-缓解。
其他胃肠道症状可表现为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以GU较DU为多见。
可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失眠、多汗等,全身症状.
(3)前列腺素:因价格昂贵,不作为治疗首选的药物。
3.消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DU复发与Hp感染关系密切。
质子泵阻滞剂或胶体铋剂与抗菌药物(如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等)三联治疗,根除Hp。
五、护理诊断
与消化道黏膜溃疡有关。上腹痛六、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2周。溃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病人应卧床休息1~1.休息
(2)质子泵阻滞剂:作用最强的胃酸分泌抑制剂,以奥美拉唑(洛赛克)为代表。
(3)制酸剂:常用药物有氢氧化铝、碳酸氢钠、氢氧化镁合剂等。
2.增加黏膜抵抗力的药物
(1)胶体次枸橼酸铋:在酸性环境中,在溃疡面形成一层防止酸和胃蛋白酶侵袭的保护屏障。还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常用德诺(胶体次枸橼酸铋)。
(2)硫糖铝:对黏膜起保护作用。
素质目标
1.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组织学结构。学会用护理程序对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病人实施护理。2.
教学重点
消化性溃疡的定义、保护性因素、损害性因素;四大并发症的表现及诱因、消化性溃疡的饮食护理。
教学难点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药物治疗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
授课地点
阶三、阶五、阶六。
教学方法
1.讲授。情景教学法。2.
(五)粪便隐血试验
活动性DU或GU常有少量渗血,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经治疗1~2周内转阴,若GU患者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应怀疑有癌变可能。
四、治疗要点
(一)药物治疗
1.减少损害因素,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
(1)H2受体拮抗剂:能阻止胃酸分泌。
常用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乏力、头昏、嗜睡和腹泻。
3.幽门梗阻
表现:为餐后上腹部饱胀,频繁呕吐宿食。
4.癌变:少数GU可发生癌变,尤其是45岁以上的病人。
三、有关检查
(一)X线钡餐检查
直接征象为龛影,是诊断溃疡的重要依据。
(二)胃镜检查与黏膜活检对消化性溃疡有确诊价值。
(三)幽门螺杆菌的检查
(四)胃液分析
GU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DU病人则常有胃酸分泌过高。
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日月19
月94日
日9月5
学时
2
授课班级
任务名称
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消化性溃疡的定义、发病情况、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治要点及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并制定护理计划。3.理解保健指导。
能力目标
能说出消化性溃疡发病情况、病因和发病机理。1.能学会对消化性溃疡及并发症病人的护理。2.
教学程序时间安排
引入:1分钟教学过程:35分钟
归纳小结:2分钟学习评价:2分钟分钟答疑:5
教学反思
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首先展示一份准备好的病例资料:男67岁,反复上腹痛10+年,黑便6天入院。入院前1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痛,呈饥饿痛,进食或服制酸药上腹痛可缓解,胃镜诊断“胃溃疡”,治疗(具体治疗不详)后症状缓解。入院前5年上腹部痛再次出现,性质同前,胃镜诊断“复合性溃疡”,治疗(具体治疗不详)后症状缓解。入院前6天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3次/天,伴头昏、乏力,逐来我院门诊,查大便OB(+),血Hb87g/L,以“上消化道出血”入院。23年前曾“阑尾切除术”,18年前“胆囊切除术”,2年前“膀胱结石取石术”,曾患“过敏性鼻炎”,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软,无压痛、反跃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移浊(-),双下肢不肿。入院后胃镜: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及大弯各可见一大小约0.5X0.5cm及0.6X0.5cm溃疡,溃疡底附白苔,周围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查HP(+),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性溃疡(A1期),HP(+)。抗HP治疗。
二、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以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为特点,节易发作,容易复发。
(一)症状
1.上腹部腹痛是消化性溃疡主要症状。
(1)部位:GU疼痛多位于剑突下正中或偏左,DU疼痛常在上腹正中或偏右。
(2)性质:多为隐痛、胀痛、烧灼痛、钝痛、剧痛或饥饿样不适感。
(3)范围:手掌大小
(4)疼痛具有节律性:与饮食关系密切。
4.吸烟
5.精神因素持久和过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
6.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为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消除Hp可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
保护因素:
1.胃黏液—黏膜屏障:
2.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上皮细胞的更新
3.前列腺素:是增强黏膜上皮更新、维持黏膜完整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0型血型者比其他血型容易患DU。总之,胃酸胃蛋白酶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决定性作用。
也可表现为营养不良的症状如消瘦、贫血等。
(二)体征
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发作时于上腹部有固定压痛点。
(三)并发症
1.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
2.穿孔:最常发生于十二指肠溃疡,
表现:为腹部剧痛和急性腹膜炎的体征。当溃疡疼痛变为持续性,进食或用制酸药后长时间疼痛不能缓解,并向背部或两侧上腹部放射时,常提示可能出现穿孔。
损害因素:
1.胃酸和胃蛋白酶在损害因素中,胃酸与胃蛋白酶,尤其是胃酸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2.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
3.饮食失调:粗糙和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可引起黏膜的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不定时的饮食习惯会破坏胃酸分泌规律。饮料与烈酒除直接损伤黏膜外,还能促进胃酸分泌,咖啡也能刺激胃酸分泌。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⑴该病人身体状况如何,有什么症状、如何确定体征;⑵可能的病因是什么,有哪些护理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实施整体护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概括起来,是胃、十二指肠局部黏膜损害因素和黏膜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机制:防御-修复因素减弱或侵袭因素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