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杜拉理论意义

班杜拉理论意义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当代社会德育意义□董大敏(湖北经济学院社会科学系,湖北武汉430205)摘要: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说、社会认知说和交互决定论,并由此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研究以及今天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恰当、合理地析评这一理论带给我国教育实践的价值意义,有利于我们寻找和创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实践;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效能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及其社会学习流派研究了儿童大量的社会学习问题,提出了观察学习说、社会认知说和交互决定论,并由此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社会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自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起,就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界,并对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以及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所谓社会学习论,亦称模型模仿论。

这一理论试图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特点。

这就需要探讨个人成长过程中认知、行为与环境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

因为刺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已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关于行为的习得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人习得的。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

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四阶段的逻辑过程表现为:(榜样示范)→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产生与之匹配的个体行为)。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

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

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

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

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2.交互决定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认为,一种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准确地预测行为,它必须能正确地说明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以及引起行为变化的中介机制。

班杜拉对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解释行为的传统理论有两种,一种强调人的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如本能论、驱力论、需要论、动机论等。

班杜拉认为这种理论能够对行为进行较好的解释,但在对行为的预测方而并不成功。

另一种强调环境(外部)因素对行为的控制作用,如强化论。

这种理论没有研究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在对行为的预测上也不成功。

班杜拉主张的是交互决定论。

他从行为(B)、心理(Y)和环境(E)因素相互联结不断交互作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用公式表示为:B=f(P*E)。

心理与行为能够相互影响。

例如人的期待影响他如何去行动,而行动成功或失败又调节、改变着他的期待。

这里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因素。

同样人和环境也能够相互影响。

因此,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心理及环境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

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素可能起支配作用。

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3.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

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

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4.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预期,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

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

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

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

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

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当代德育实践的社会意义析评班杜拉在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给了观察学习以应有的重视。

在班杜拉看来,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反映了社会规范的要求,社会规范通过榜样的行为而对观察者产生影响。

首先,观察学习不失为个体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而有效的方式。

这种可能通过个体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参与,通过对现实榜样的示范观察与个体自主意识、主体能力的结合后,便会使个体的自我学习与教育成为现实。

因此,广大学校和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观察的方式来学习,教会学生懂得什么是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怎么对待观察结果和是否付诸自己的外显行为等。

其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这使人们对榜样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品德教育中应尽量多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少提供反面、消极的榜样;教育者应该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注意言传,更应该注意身教;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做好示范,突出知识技能的主要特征,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之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立通向成功的阶梯。

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爱好和特长,并给学生创造增强自信的机会,为学生铺好通向成功的阶梯。

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及时肯定的评价。

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学生的观察学习行为。

最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出对我们当代的教育有重要启示作用。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稳固的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研究以及今天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首先,教育思想的发展不能囿于一家一派之说,成为一种封闭的、排斥型的思想模式。

应当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建立一种开放的、积极吸收各家之长的理论模式。

只有动态的、开放式的、发展型的理论,即不断加以修正、充实的理论,才有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在教育思想的讨论和发展中,应当防止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倡导个人、行为、环境之间关系的交互决定论。

在教育思想的讨论中,我们一方面要批判传统教育带来的弊病,同时也应当重视发扬传统教育中的合理因素,积极吸取进步的教育思想,创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1]任朝霞,陈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2]唐卫海,杨孟萍.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J].天津师大学报,1996,(5).[3]林平,刘先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4]姜兆萍,张海滨.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人的发展[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2).[5]Albert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5.[作者简介]董大敏(1972-),男,湖北洪湖人,湖北经济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邓小平理论、哲学、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江海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