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人格理论及应用1986年出版《思维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一书中,班杜拉首次提出了个人、行为、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
强调在获得和保持某种行为中的认知过程,人格的社会学习原则和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结合。
因此班杜拉的人格理论又称为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是建立在吸收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有关部分的优点并批判地指出它们各自不足的基础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班杜拉指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
班杜拉把交互(reciproca1)这一概念定义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把决定论(determinism )定义为“事物影响的产物”。
班杜拉在交互决定论中批驳了行为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行为(B)是受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E)控制的,因此公式为:B=f(E):同时他也反对人本主义者的个人决定论,他们认为本能、驱力和特质等内部事件,驱使有机体按照某些固定的方式行事,即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公式为:E=f(B)。
他认为这些都是单向决定论。
班杜拉提出相互作用的三种模式:1、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一是环境确实对行为有影响,甚至产生决定作用的影响。
二是这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并且被适当的行为激活时,环境才能发挥这种作用。
这种潜在因素包含在行为发生之前,或行为发生之后,要具体分析。
在行为发生之前,是因为发生在个体周围包含在环境中的事物往往有一定的规律。
人们可以根据他们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归纳出这些规律,并预期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结果,借此来调节人们的行为。
由于人类能认识环境中事物的规律,所以不一定要直接和事物接触才可以获得经验,他们可以观察别人的行为结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2、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班杜拉指出:人既不是完全受环境控制的被动反应者;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完全自由的实体,人与环境是交互决定的。
环境中各种外部因素是通过三种主要方式影响自我调节过程。
环境有利于建立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建立和发展自我反应的能力。
3、行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环境、人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一种交互决定的过程。
在行为内部,人的因素和环境影响是以彼此相连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
这个过程是三者交互的相交作用,不是两者的连接或两者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不仅论述了人类社会性行为习得的两种历程,即直接经验的行为习得过程和间接经验的行为习得过程。
而且详细地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
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班杜拉对学习的遗传机制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不同种系的动物的遗传机制限制了有机体的学习能力和做出复杂行为的能力。
班杜拉明确地指出,不同种系的动物对各种反应和偶然事件的学习在难易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许多是由于有机体遗传上所具有的不同水平的感觉运动和皮层结构决定的。
生理遗传决定了它们不能学习那些超过它们身体能力的各种行为。
而且有机体所具有的神经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中枢加工和完成行为的中枢组织。
(2)低等动物的学习和行为受严格的生物学规律的制约,把从低等动物那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将产生错误的解释。
过去,巴甫洛夫、桑代克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家习惯于用动物为被试进行学习实验,并把实验的结论推广到解释人类的学习。
这种作法班杜拉认为是十分错误的。
班杜拉说:"低等动物受严格的生物学规律制约,这些学习表现的证据并不意味着人类学习也受特定事件机制的支配。
因为高级的人类具有象征经验的能力,而且受到的遗传作用是有限的。
"他还说:"在控制行为的条件因种系而异时,把从种系发生中较简单的有机体那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就将产生错误的解释"。
(3)人类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发展人类的学习能力比等待遗传机制的进化具有更大的发展上的价值。
班杜拉指出,人类有能力学会极其多样的行为。
遗传的预先安排使动物以固定的旧方式去对待重复出现的有限的生活需要。
而人类必须经常面临极为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环境,所以那种遗传的预先安排就没有发展上的意义。
(4)影响人类学习的主要是人的个体经验,而不是种族经验。
班杜拉引证了一些事实和实验研究来说明个体经验在人类学习上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人们大多是根据个体的经验来组织和支配行为的。
他还说:"学习速度也受到经验上预先准备的显著影响。
经验使预兆性刺激更容易鉴别,经验提供了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经验创造了诱因,经验逐渐形成了促进或妨碍学习新的行为模式的习惯。
"这里班杜拉所说的经验,指的是个体经验。
而班杜拉引证的一些现象则表明,人类的种族经验在个体的学习中并未有明显的优势。
有关环境因素和自我预期行为主义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和描述学习。
认为行为反应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刺激与同时发生或接近发生的反应自动地联结在一起,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没有认知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反对这种观点。
他指出人们并不是简单地对刺激做出反应.而是对刺激加以解释。
刺激是通过人们对它的预期作用而影响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刺激并不是与同时发生的反应自动地联结在一起的。
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主要受关联性经验的预期作用的影响。
班杜拉说:"在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除了那些先天固有的厌恶的或奖赏的刺激之外,环境刺激没有什么影响作用。
然而,通过学习经验,一系列大量的刺激终于获得了激活和支配行为的能力。
环境线索或者能够预示即将到来的事件,或者能够预示特定的行动将可能产生哪些结果。
通过重复时间上相互关联的经验,先前的中性事件就获得了预言性的价值。
当人们觉察到情境、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后,他们就能根据那些先前的预言性事件支配他们的行为。
"班杜拉还明确指出,如果人们想有效地活动,他们就必须预期到不同事件和行动过程的可能后果而相应地调整他们的行为。
缺乏这种预期的能力,那么人们就不得不以那种已被证明是徒劳的方式去盲目地行动。
总而言之,班杜拉认为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先行因素不是环境刺激本身,而是建立在环境线索信息基础上的对行为结果的预期。
班杜拉引证了大量实验.并对许多行为现象进行了认真地考查。
结果认为,不仅人类的大量社会性行为受预期的调节和支配,而且生理性行为和情绪反应也受预期的直接影响。
对于生理的情绪反应,班杜拉认为,虽然不同类型的生理反应对预期的依赖各不相同,但是在环境刺激控制下,几乎每种形式的身体反应都能够被关联性经验所引起。
对于焦虑和防御行为,班杜拉认为,焦虑和防御行为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因果关系。
不论是个人的还是替代的,厌恶的经验形成了将要出现伤害的预期,这一预期引起恐惧和防御行为。
对于情绪反应,班杜拉认为情绪反应的唤起常常由词语和图像刺激所引起。
所以,情绪反应也以认知过程的发展为基础。
另外,情绪反应既是从直接经验中习得的,也常常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
因此,能唤起情绪反应的能力不限于外部的物理刺激,认知也能引起情绪反应。
经典性条件反射被认为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通常认为,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之问的联系是直接的和自动化的。
而班杜拉则认为,这种学习是通过与被试的行为无关的配对刺激作用而发生的。
这对于学习期发生的运动反应的描述可能是正确的。
然而,被测量为认知活动的内部反应是这种学习过程的一个基本成份。
较严密的考查表明,条件反射事实上也受认知的调解。
由此可见,环境刺激是通过人的预期才能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是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先行因素。
预期不仅根据对行为结果的估计起动或停止某种行为,而且人们还根据对自我能力的预期来影响在学习或活动中的努力程度。
为此,班杜拉将预期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即人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导致一定结果的估计;另一种功效预期",即人们深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会产生这些结果的行为。
人们的功效预期会影响人们在行为上的努力程度。
功效预期越强,付出的努力就越多。
功效预期是以多种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班杜拉将这些信息源概括为四大方面:(1)操作完成的成功与失败;(2)替代性经验的影响;(3)言语劝导;(4)情绪唤醒。
这四种信息源分别以不同的诱导方式影响着个人功效预期的强弱,并通过功效预期的强弱来影响人的行为。
应用(一)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他的观察学习理论使教育工作者们认识到榜样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如攻击性、亲社会性等方面)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诸如父母、教师、同伴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生活习惯、情绪态度、气质风度、性格倾向、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等,这些都会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广播、电视等其它的媒体方式更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我们还要注意应当为儿童树立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榜样,例如榜样必须具有积极性,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榜样必须具有代表性;榜样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榜样必须具有典型性,特征要鲜明突出;榜样必须要具有生动性,感染力强;榜样需具有权威性,易于接受等等。
班杜拉十分强调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地对刺激做出选择、组织和转换,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把人看成是主动的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培养儿童正确评价自己和榜样的行为,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功的需要,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二)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将社会学习理论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班杜拉独特的心理治疗观:即通过示范(modeling)和指导性的参与(guidedparticipation)帮助患者获得有效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是学习机能的障碍所导致的。
或者是通过观察学习被不良榜样影响,或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更多的情况下是在二者的交互影响下,个体形成了不适当的预期、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进而发展出机能不良的自我评价(dysfunctionalself-evaluation),特别明显的是产生了低自我效能感(perceivedlowself-efficacy),使个体觉得不能完成必须要做的工作或要对付的情境。
因此治疗的目的是要培养患者有效的自我效能感并获得所需要的认知和行为技能。
在治疗手段上,班杜拉开创了示范疗法(modelingtherapy),利用了多种示范程序(包括真人示范程序、参与性示范、符号示范、内隐示范)来帮助患者在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操作中转变错误的认知观念,克服适应不良行为,同时掌握新的适应性的行为技能,进而建立有效的自我效能信念,达到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