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王顺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能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非常高兴。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

结合《2013云南省中学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形成多种能力,在复习中加深和领会。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从教材的第二单元开始就涉及一直到第十二单元,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

由于它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该部分知识是中考中的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开放性题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身边化学物质的分类。

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等身边化学物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

通过物质的分类学习,可以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完善身边化学物质之间之间的关系网络,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化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考纲解读
1、新课标要求:
课程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考纲解读
主要内容:
(1)、能从组成上识别各类物质。

(2)、能说出各类常见物质的名称。

二、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会审题获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
2、通过标杆题揭示的方法、规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物质的分类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学生通过对化学上下册的学习,对物质的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就因为有难度,也是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从方法到规律形成化学学习的一种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概念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进而掌握对身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的技巧和规律。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知识在中考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教学难点:
物质分类的思路和技巧。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部分内容是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的内容,且学生容易出错,把知识点混淆,所以本节课采用归纳和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的教学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问题,不断的思考、讨论、交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教互学等方法来突破难点,从而达成目标。

六、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以下流程进行操作: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二)、知识回顾
教师活动:精讲点拨学生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定时练习,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三)、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回归课本复习能复述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并能判断。

2.通过对酸、碱、盐的组成分析,能够理解区分酸、碱、盐,并能说出两酸、两碱、三盐及其化学式。

设计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标、练有方向。

(四)、深度自学
自学指导:
复习课本上册27、81页和下册97页,2分钟后完成下列题并举例:
1.物质分为和。

2.纯净物包括和。

3.单质分为、、。

4.化合物分为和有机化合物。

5.怎样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和水?
6.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甲烷、乙醇、醋、糖、淀粉、蛋白质、衣服、毛发
学生活动:认真读题,学生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展示。

教师活动:1、教师参与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2、教师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复习要以教材为主。

标杆题:
1、用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 B C D
设计意图:从微观组成的角度认识单质和化合物,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2、列举常见的两酸、两碱、三盐,并写出化学式
设计意图:强化对初中化学中常见的酸、碱、盐记忆。

学生活动:认真读题,学生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展示
教师活动:1、教师参与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2、教师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3、从Ca、Mg、O、H、Cl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1)一种非金属单质。

(2)一种金属氧化物。

(3)一种难溶性的碱。

(4)一种可溶性的盐。

设计意图:进一步对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碱、盐组成的加深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读题,学生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展示。

教师活动:1、教师参与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2、教师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方法和规律:-------判断方法
1.混合物、纯净物-----按物质的种类来判断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按元素种类来判断
3.酸:开头字母是H元素(水和过氧化氢除外)或 H+ + 酸根离子
4.碱:后两字母是OH或金属离子+ OH-
5.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拓展练
人们可以对物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请根据示例将酒精、醋酸、水、食盐四种物质进
设计意图:明确掌握初中化学物质分类的依据;知道物质分类有不同的标准。

(五)巩固练习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获得哪些知识?
1、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

2、物质的多样性。

3、物质分类有不同的标准。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知识总结。

展示成果,提高兴趣。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最大的亮点就是复习紧扣考纲回归教材,让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选的标杆题具有代表性,紧扣课标,紧扣考点。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由浅入深自主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把探索新知、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标杆题的选择上,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而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了发展。

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互教互学,营造一个活跃的气氛,解决各种问题,圆满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和发挥不够;课前对知识的疏理过于简单,导致后面学生做题有一定困难。

时间的安排方面,还不是很合理,有前松后紧之感,提出问题时,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急于求成。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思考,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