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问题导向的滨水区城市设计——以漯河沙澧河为例

问题导向的滨水区城市设计——以漯河沙澧河为例

问题导向的滨水区城市设计——以漯河沙澧河为例吴元华摘要: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

但市场主导下的滨水区开发建设却往往忽视了公共利益,导致城市滨水空间形态的失控。

本文以漯河市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为例,系统梳理沙澧河两岸城市开发建设的历程,并对上版城市设计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以总体城市设计的视角,从历史的维度,梳理漯河市城河关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逐水—用水—背水—滨水—亲水—活水”六个阶段,明确沙澧河在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活水”的重要地位。

在此基础上提出沙澧河两岸开发建设应从景观提升改造转移到两岸城市空间品质的综合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从塑格局、优功能、控形态、聚焦点、活文化、重管控等六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滨水区,实施评估,文化,活力,管控1研究背景1.1漯河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漯河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已编城市设计项目约43平方公里,覆盖中心城区约三分之一的范围。

沙澧河早在2010年就已编制《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尤其是沙澧河两岸现状城市建设效果不容乐观,亟需对沙澧河两岸的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系统梳理。

1.2滨水区城市设计研究的现实困惑通过文献统计,滨水区城市设计研究视角大部分以目标为导向,缺乏对已编制城市设计实施情况的评估,并在评估基础上的对原城市设计的再思考。

本次研究建立在对上版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实施情况评估的基础上,以总体城市设计为切入点,站在历史的维度,分析沙澧河在城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提出沙澧河两岸城市空间控制和引导要求。

2漯河市城河关系分析2.1漯河城河与周边城市对比研究漯河市自然风光秀美,因沙、澧两河穿城而过而闻名。

漯河市相较周边其他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

从河流与城市的关系分析入手,分别从河流的尺度、与城市的尺度、距离、空间关系等方面对中原城市群重要城市进行分类分析。

主要分为城河相邻型、河穿越城市型和城河中心型三类。

城河相邻型:即城市拥有河流资源,但城市和河流的距离较远, 城市空间发展对河流的依赖性较弱,如驻马店、安阳、鹤壁、焦作、三门峡、开封。

河流穿越城市型:即河流穿越城市,根据河流尺度分为两类。

一类是河流尺度较小,水体感知度局限在滨水两侧,如新乡、商丘、许昌、濮阳等。

二类是河流规模较大,以防洪排涝为主,不利于城市跨河发展,如周口、信阳、南阳、洛阳等。

城河中心型:即河流中心和城市中心结合在一起,水体占据部分城市中心空间,城市中心滨水而建,且河流尺度适中,生态景观性良好,如漯河。

图1 漯河市城河关系对比研究示意图漯河沙澧河位于漯河城市中心区位,并贯穿整个城市空间, 河流尺度适中,生态景观性良好,具备凝聚行为活动、创造特色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作用。

漯河市是中原地区典型的两河交汇城市,中原地区典型的城河中心型城市,中原地区典型的城河互融型城市,因此漯河具备打造“中原水城”的先天条件。

2.2漯河“城—河”发展演变研究发展城水发展演变经历了“逐水—用水—背水—滨水—亲水—活水”六个阶段。

早期漯河老郾城的发展起源于逐水而居,春秋战国时期开凿首条运河,漯河进入运河时代,漯河成为水旱码头、商埠重镇,呈现“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南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繁华景象;1906年京汉铁路的建成通车,漯河进入城拥铁路的时代,“舟车之所辐凑,商贾于此萃焉,视昔且倍蓗过之,固为一都会”,城市开始背离沙澧河;1986年漯河设立地级市,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沿河扩张,城市进入“滨水”发展;2007年随着沙澧河两岸景观改造,沙澧河两岸改造,滨水绿化环境提升,城市进入“亲水”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沙澧河两岸的开发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城市滨水空间更加强调城与水的互动,滨水活力的提升。

3上版城市设计实施评估漯河市在2010年已编制《漯河市沙澧河沿岸地区城市设计导则》,针对沙澧河两岸城市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围绕打造“中原水都、食品名城、字圣故里”的定位,提出“复合开发、立体开发、城水互融、绿量平衡、滨水活动”五大策略。

从近年的实施效果来看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整体实施度偏低对比新建及已批项目图及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总平面,实施情况基本可以分为三类:未实施、已实施、已实施但没有按照规划实施。

其中严格按照城市设计实施的区域主要为东外滩区域,约占沿河已编城市设计区域的5%。

3.2滨水空间形态失控城市设计中对沿河空间形态进行了一定的引导,确定了沿河两岸建筑从河流向外围逐级升高;预留建筑通廊等原则。

但从现状实施情况看,出现了很多滨河高层建筑“一堵墙”的现象,城市设计中预图2 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实施情况示意图留的视线通廊未得到有效实施。

3.3滨水商业服务功能严重缺乏城市设计中规划的高层住宅基本都得到实施,且基本建成。

城市设计中在滨水重要节点区域规划了部分商业设施,从现状来看,除了东外滩商业综合体按照城市设计实施外,其他商业均未得到实施。

导致现状沿河两岸的商业服务功能严重匮乏,在沙澧河两岸休闲游憩的市民需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商铺。

3.4滨水天际线亟待优化现状滨水天际线尚未形成,主要以高层住宅建筑为主,且高层建筑的建设密度大,密不透风,缺乏沿河向外围梯度变化,天际线亟待优化提升。

4沙澧河两岸新一轮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战略重点的明确漯河沙澧河两岸新一轮城市设计的战略重点应当由两岸景观提升改造转移到两岸城市空间品质的综合提升。

沙澧河两岸的开发建设进入了关键性的历史时期,现状的种种问题反映出两岸城市空间控制的缺陷。

新一轮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对现状问题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再思考,以两岸城市空间的综合品质提升为目标。

4.2两岸功能的梳理从目前沙澧河两岸的城市功能来看,主要以高层住宅为主,占沿河界面的85%。

商业设施相对缺乏,造成滨水商业服务职能较弱,同时影响滨河城市形象的提升以及滨水活力空间的塑造。

4.3空间形态的控制对与城市重点地区应当进一步强化滨水建筑功能和形态的控制,对于滨水一般地区亟需出台沿河控制导则,对建筑高度、体量、面宽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滨河一堵墙的现象。

4.4滨水天际线的塑造漯河沙澧河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滨水天际线的塑造尤其是城市结构性地标节点的选择是沙澧河两岸城市空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5文化内涵的提升沙澧河两岸串联了漯河的两大古城,即郾城区和源汇寨,沿线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沙澧河两岸文化内涵整体呈现的是有历史无遗存、有文化无传承、有格局无内容。

因此,沙澧河两岸城市空间的改造应突出对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更重要的是注入文化内涵,营造精神领地。

4.6管理手段的创新城市设计的有效管控是提高沙澧河两岸空间品质的重要保障。

目前由于城市设计无法定地位,且城市设计的成果缺乏与规划管理的结合,造成管理上的较大困难。

因此,本次沙澧河两岸的城市设计应强化管理手段的创新。

5规划策略5.1塑格局在充分挖掘漯河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突出沙澧河作为城市级公共开放空间的地位,将沙澧河两岸总体城市形象定位为:“多彩沙澧画卷,魅力城市客厅”。

规划区形成“以水为脉、城寨双基、多点协同、区域融合”的整体空间形态。

图3 沙澧河两岸城市设计结构图5.2优功能优化沙澧河两岸城市功能,增加滨水商业设施,丰富滨河天际线,强化水城互动。

通过多元化的功能布局,将沙澧河分为七大片区,打造一幅集文化体验、水岸生活、生态涵养、智慧创新、游乐休闲于一体的七彩沙澧画卷。

依托滨水文化主题公园、商业开放场所、社区游园绿地等,丰富滨水开放空间。

提炼历史文化元素和符号,营造特色街区和文化景观;策划特色文化活动等,彰显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将大型商业及社区级公服设施向滨河集中,完善滨河公共服务设施。

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空间多样、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公服设施完善的“活力水岸”。

5.3控形态规划区整体高度分区以中低强度为主,形成“一主四辅”的高层建筑集中展示区。

一主:两河交汇处高层建筑群;地标建筑高度控制在180米;四辅:形成五角场高层建筑群,建筑高度控制在150米;交通路与人民路交叉口高层建筑群,建筑高度控制在120米;沙河南岸与太行山路交叉口高层建筑(玉兰大厦),建筑高度控制在120米;金山路与沙河南岸交汇河湾处高层建筑群四处高层建筑集中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00米;其他区域建筑高度控制应结合现状已建及已批的高层住宅,增补高、中、低层建筑,遵循以下原则:(1)城市级商业向主干道与河流交汇处集中,社区级公服设施向支路与河流交汇处集中,打破单一的居住界面;(2)主干路与河流交汇处高、支路与河流交汇处低;(3)沿河高层建筑不得超过两个单元,相同建筑高度的高层建筑连排不得超过四栋;(4)高、低层建筑之间要有明显的高度过渡;(5)沿河城市界面宜布局点式住宅,尽量少用板式住宅。

通过以上控制原则,最终形成高低错落、富有韵律感的滨河天际线。

5.4聚焦点提升郾城湖、两河交汇处、老虎滩和东外滩四处的绿化品质,打造沿河绿化四大精品工程。

其中,郾城湖区域结合滨湖文化休闲商业建筑,打造园林式的滨水商业景观;两河交汇处结合高档商业商务建筑群及前广场空间,形成城市大型公共开敞空间;老虎滩片区结合民国风商业街,在现有绿化基础上融入民国特色的雕塑和小品,突出民国文化主题;东外滩区域打造一处湿地公园和沙滩浴场,活跃绿地休闲娱乐氛围。

5.5活文化复兴郾城湖和源汇寨两大历史街区。

梳理沿河两大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与现代城市功能的结合,重新定义历史资源的价值。

注入新的活力,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构建沿河两岸“城寨双基”的历史空间格局,提升沿河两岸的历史文化底蕴。

5.5.1源汇寨更新策略依托两河交汇处独有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城市综合休憩商务商业区(RBD)、漯河新的“成长坐标”。

形成结构明晰、“水、绿、城”互动、引入新型商业模式,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局部区域融入具有西方特色、造型典雅的民国建筑风格,塑造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多元文化复合街区。

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针对性地提出四大设计策略。

(1)引入“绿化+ 商业”的体验式商业模式面对“电商”和现状已有大量传统商业的双重挑战。

引入“绿化+商业”的体验式商业模式,打造火车站至两河交汇处之间集景观、文化、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特色商业轴带。

(2)一体化打造两河交汇处城市空间依托行政办公中心节点、商务中心节点和商业中心节点构成“品”字形的空间结构。

两河交汇处规划地景式低层地标建筑形成城市级开放空间,三大节点的建筑高度依次升高,打造水、绿、城互动的城市活力区。

(3)打通历史与现代对话的通廊打通民国风商业街至五角场之间的通廊,形成历史与现代对话,同时将五角场景观纳入滨河界面。

(4)保留现状开放小区,延续城市特色记忆空间黄山路与沙北路交叉口区域作为漯河早期居住区的典型代表,率先采取“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理念,形成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空间尺度宜人的开放式街区,与国家倡导的开放街区理念高度契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