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解读【方名】大柴胡汤【出处】《金匮要略》【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
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
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
《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
”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
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化裁】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桅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附方】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附注】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
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
去参、草者,以里不虚。
少加大黄,以泻结热。
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
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
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黄煌经方沙龙大柴胡汤的现代应用(师生对话“大柴胡汤”) 老师: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一张古方的临床运用……学生甲:老师,我猜您今天要讲的一定是大柴胡汤!老师:猜得很对!你为什么一下子猜中此方?学生乙:因为这张方是老师善用之方,上周四门诊还用此方治一颈椎病人呢!学生甲:大柴胡汤治颈椎病?第一次听说。
近来我没去随师抄方,能谈谈病案吗?学生乙:病案是这样的:冯某,女,56岁,右肩背连及上臂疼痛2年余,曾在某医院诊为颈椎病经针灸推拿治疗效果不明显。
来诊时诉右肩部疼痛,颈项及上肢活动受限,夜间痛苦而睡眠不安,伴头痛、头晕、食欲不佳,餐后常有嗳气、上腹部胀满,食后胃脘部满闷不适,大便不畅。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实。
右上腹,右季胁部按之拘急疼痛。
诉有胆囊炎病史一年。
老师用处以大柴胡汤:柴胡10g,生大黄8g,黄芩10g,制半夏10g,枳实10g,白芍15g,生姜3 片,大枣10粒。
学生甲:该病人服后效果如何?老师:这个病人昨日复诊,诉肩背疼痛明显减轻,其它头晕头痛等也有较大改善。
说明方已对证,惟大便仍二日一行。
原方生大黄增为10g,继服7剂。
学生甲:老师,能谈谈该病例的用方思路吗?学生乙:大柴胡汤是治少阳阳明合病之方,与颈椎病有何相关?老师:你们问的问题很好!应该说明,大柴胡汤并不是治疗颈椎病的专病专方。
相反,倒可以看作是治疗胆囊炎的专方。
这一方面,我有充足的证据。
我的研究生做了大柴胡方证研究的毕业论文。
他把古今中外运用大柴胡汤的文献加以收集,整理,分析,发现临床运用以肝、胆、胰感染性疾病最为突出。
本案颈椎病是痼疾,暂抛一边不问,而治胆囊炎。
不想随消化道症状改善颈椎病症状也随之缓解,这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学生乙:此案如果从病机来看,又该如何分析呢?老师:如果从整体而论,将颈椎病与胆囊炎合看。
用少阳阳明合病之说也能解释得通。
颈椎病的肩背臂疼痛与右季肋部疼痛均可视为少阳经循行之处,我把它称为“少阳带”,而胃脘痞闷、餐后嗳气,便秘此又可视为阳明腑实证。
病虽为二,机却出一。
本方取效似乎也在原理之中。
学生甲:如果从方剂用药来分析,又该如何理解呢?老师:从药物来看,方中白芍是重要之处。
观仲景之用芍,多以缓急止痛。
此案不论颈椎病的肩背痛还是胆囊炎的按压痛,都为挛急之象,以芍药缓之,也在其理。
学生乙:老师运用大柴胡汤真可谓“得心应手”,能结合治验谈谈本方的运用体会吗?老师:可以。
我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柴胡汤是天然的镇静解郁剂。
这主要表现在本方既可治疗失眠,又可治忧郁。
方中半夏与柴胡都有镇静作用,尤其半夏,在《内经》中即有治失眠的记载。
本方中柴、枳、芍,又可视为四逆散去甘草、四逆散疏肝解郁,故可治肝气郁结之忧郁症。
我的“八味解郁汤”即是以此为底方。
学生甲:可否认为大柴胡汤是治情志病之专方。
老师:这样认为不完全正确。
本方之治情志不畅往往是继发或合并消化系统统疾病,且在治疗时多伍他药、如治失眠心烦,多加栀子、黄连等,治忧郁则可合半夏厚朴汤。
学生乙:大柴胡汤治忧郁,可否举例说明。
老师:忧郁既可为他病的继发,又可引发他病。
比如男子阳萎,只要年轻体壮,脉实有力,心情忧郁即可与此方疏肝解郁,而不可投以温补。
日本汉方考证派大师森立之先生称本方治阳萎百试百效,临床不妨一试。
学生甲:您刚才不是说本方是治肝胆胰病之专方嘛,如何理解这方面呢?老师:观仲景用大柴胡汤,腹证描述共三条:“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可见本方病位均不离“心下”。
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可知:肝、胆、胰三脏均可部分分布于以剑突下两肋弓夹角内区域,即是“心下”,且这些器官的疼痛多为痉挛性的。
而大柴胡汤方中有枳实、白芍,此即“枳实芍药散”可治腹挛痛,仲景原文治妇人“腹痛烦满不得卧”,其中枳实之治,又以心下为目标,枳术汤可证。
这就是我的第二点体会: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解痉镇痛剂。
当然在肝胆病方出现黄疸时也是传统的利胆药。
大柴胡汤在这方面的临床报道很多,你们可自己去查阅。
学生甲:老师的第三点体会是什么?老师:第三么,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胃肠动力药。
我们知道西药中胃肠动力药有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
中药中大柴胡汤也可与之相比美。
我常以本方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及食管炎,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
因胃肠的逆蠕动,症见有呕吐。
而本方在经文中又治“呕不止”,用半夏生姜治之,且方中生姜用了半斤,而治“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生姜也仅用了三两。
另外,方中的枳实、大黄也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综合来看,大柴胡汤对缓解胃肠的逆蠕动还是有帮助的。
学生乙:随师抄方,发现老师经常以此治肥胖及高脂血症,可以顺便谈谈这方面经验么?。
老师:你所说的正是我要谈的第四个体验,即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脂类代谢调节剂。
高脂血症与肥胖虽无腹胀腹痛,但此类患者多体质壮实,属“实胖”之体型。
腹部充实,按压有力,如果伴有失眠,心烦等精神症状及便秘者也可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柴胡和大黄都有降血酯作用。
其中大黄的降脂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脂类在肠中的吸收而实现的。
临床运用本方可灵活加减,可加降泻、山楂之类等,但要久服才能见到效果,一般疗程2个月左右;且一定要控制饮食,这是基础治疗。
大柴胡汤降脂减肥,一定要详辨体质。
一般而言,其人多颈短肩宽,胸围及肋弓角较大,且腹肌一定要坚实有力。
倘若是皮肤色白,皮松肌软,赘肉下垂,动则汗出气喘,神疲乏力的“虚胖”,那是万万不能用本方的。
这种情况,多半是黄芪体质,要用防己黄芪汤的。
况且大柴胡汤是肌肉的松驰剂,决不能用于松驰的体质,只能用于紧张型体质。
学生乙:大柴胡汤中含大黄,临证是否一定要有大便秘结呢?老师:那倒也未必。
观仲景条文有“下利”反无便秘,且此方又可治菌痢,可见大黄之用在泻热而非通便。
仲景用大黄攻下通便多有“大剂,生用,后下”的特点,大柴胡汤用大黄既非大剂,也不后下,显然不是攻下。
临床上若大便干可用生大黄,量可偏大;无便秘者,则应量小,可用制品。
我曾治一慢性胆囊炎初诊时便溏,服本方后大便反转为正常。
另外,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含鞣酸,有收敛止泻作用。
久煎则其泻下作用的蒽昆甙被破坏,而鞣酸却不被破坏,此时发挥的却是止泻作用,前人也有用大黄久煎治痢的经验。
学生甲:今天这一课收获可真不少。
看来大柴胡汤真值得好好钻研。
老师:是啊!大柴胡汤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探讨。
比如柴胡用南柴好还是北柴好,为什么不加甘草以及煎服法等问题。
限于时间,我们今天就讨论到这里吧。
大柴胡汤解读作者:张步桃【出处】《伤寒论·少阳病篇》第232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第23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
与大柴胡汤下之则癒。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概说本方出自《伤寒论·少阳病篇》第232条,原条文:“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又第23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
与大柴胡汤下之则癒。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七味药去人参、甘草二味,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
为什么会去人参、甘草?因为从条文内容就可以得知是实证,也就是里不虚。
为什么加枳实、芍药?目的是要解其外以和其内,加大黄则是泻其结热。
谈到本方,我特别提一位毕业于台北医学院医学系的赖鹏举先生,因热爱中医,尤其对《伤寒论》研究颇有心得,几乎以大柴胡汤为临床处方用药,很少用其它伤寒方。
据说在明末清初有一位陈平伯先生,一辈子只用小柴胡汤,所以被称陈柴胡。
他从小柴胡汤演变出二千多处方,说好听是已到炉火纯青,说不好听是走火入魔。
就像有些同道开方,开来开去都是龙胆泻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