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水化热对混凝土早期开裂影响【来源:水泥工艺网】【2011年09月13日】0 引言对于预拌混凝土应用过程出现的早期开裂现象,有些混凝土专家归因于水泥比表面积太大和早期强度太高;而水泥界则认为,我国目前水泥的比表面积和早期强度并不比国外的高,混凝土的早期开裂主要是混凝土施工和养护不当所致。
笔者认为,必须通过混凝土生产者和水泥生产商沟通,对早期裂缝的成因达成共识,在水泥生产、混凝土配制及施工养护等环节共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高强早强、高比表面积”及“水泥磨得太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早期水化热太高及混凝土温度应力大的缘故。
1 水化热高是混凝土早期开裂的重要原因混凝土早期开裂主要是由于初凝前后干燥失水引起的收缩应变和水化热产生的热应变所引起。
关于混凝土的开裂,大家都已接受如下认识:抗拉强度越高,则混凝土开裂的危险性越小;弹性模量大、收缩大则开裂的危险性大;徐变大则开裂的危险性小。
弹性模量越低,一定收缩量(或应变)产生的拉应力越小。
混凝土处于塑性状态时弹性模量几乎为零,任何收缩或应变都不会产生拉应力,只有凝结固化具有一定强度后才有弹性模量,混凝土弹性模量随强度增加而增大。
因此,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既有利于减少混凝土的开裂又因弹性模量增大而增加混凝土的开裂性。
根据美国ACI建筑法规,混凝土弹性模量与标准圆柱体28d抗压强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混凝土徐变越大,应力松弛量越大,纯拉应力越小。
因此,弹性模量低、徐变大及收缩小的混凝土开裂的危险小。
高强混凝土因收缩较大和徐变较小而较易开裂,而低强混凝土可能因收缩小和徐变大,而往往裂缝较少。
关于干燥收缩及其避免或减少收缩的措施,大家都已达成共识,本文不拟赘述,但对于温度应变引起的应力往往认识不足。
温度应力是目前预拌混凝土早期开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R.Springenschmid认为,混凝土的2/3应力来自于温度变化,1/3来自干缩和湿胀。
水泥水化热是混凝土早期温度应力的主要来源。
按照瑞典学者J.Byfors的观点,“混凝土拌和物成型的最初几个小时,还没有形成凝聚结构,此时主要表现为黏塑性。
随着水化进行,塑性减少,弹性模量增大,成型后4~8h,弹性模量从10~102MPa迅速增长至104~105MPa,增加了3个数量级,而此期间抗压和抗拉强度以正常速度增长,因此极限抗拉应变由2h的4.0×10-3急剧下降至6~8h的0.04×10-3左右,即极限应变减小到原来的1/100,因此成型后6~8h极限抗拉应变达到最低值”。
在混凝土终凝时,抗压强度只有0.7MPa,抗拉强度只有0.07MPa,混凝土弹性模量按1.0×104MPa计,只要产生大于0.07/(1.0×104)=7×10-6的应变即可使混凝土开裂。
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为10×10-6/℃,只要混凝土内外温差为1℃就足可使此时混凝土开裂。
国外为使混凝土的早期不开裂,要求12h抗压强度不大于6MPa,相应的抗拉强度约0.6MPa,即使弹性模量仍按1.0×104MPa计,此时应变不应大于6×10-5,相当于内外温度梯度不大于6℃。
而国内学者要求24h抗压强度不大于12MPa,相应的抗拉强度约1.2MPa,此时应变不应大于12×10-5,相当于内外温差不大于12℃。
不幸的是,水泥的水化热释放主要集中在早期,水泥加水拌和后,立即出现放热(称为第一个放热峰),持续几分钟,这可能是铝酸盐和硫酸盐的溶解热。
下一阶段是形成钙矾石所放出的热量,对于大部分波特兰水泥,大约在4~8h后,会达到第二个放热峰顶点,除钙矾石形成热外它也包括C3S的一些溶解热和C-S-H的形成热。
典型的波特兰水泥在开始3d内大致会放出50%的水化热。
某P·O42.5水泥1d水化热为188kJ/kg,3d为231kJ/kg,按混凝土密度2400kg/m3、比热0.96kJ/(kg·℃)计,混凝土1d和3d的绝热温升相应为24.4℃和30.1℃。
混凝土温升的高峰一般出现在浇注后的3~4d,掺粉煤灰后可推迟至第5~6d,因此,从减少混凝土早期温度应变出发,应尽量减少水泥水化热。
笔者认为,国内外混凝土专家要求混凝土1d抗压强度不大于12MPa或12h抗压强度不大于6MPa,其实质是降低早期水化速率和水化热,减少温度应变所产生的应力。
有些施工人员反映细度太细强度太高的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容易开裂,其实质也是这些水泥早期水化快,水化热大,使混凝土温度应力大的结果。
混凝土成型后盖湿麻袋养护不开裂是因为它起到保湿保温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混凝土的早期开裂必须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归咎于水泥。
笔者认为,对于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特别是C30以下的混凝土,其早期开裂主要是由于养护不当所引起,而对低水胶比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除此之外,水泥水化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减少水泥水化热和混凝土温升的重要途径2.1减少水泥水化热的措施水泥水化热的大小和放热速率与熟料的矿物组成有关。
C3A的水化热和水化放热速率最大,C3S和C4AF次之,C2S的水化热最小,放热速率最慢。
因此减少C3A相应增加C4AF、减少C3S相应增加C2S均能降低水化热。
但高C3S、高C3A是水泥高强早强和预分解窑熟料工艺煅烧所需,因此降低熟料矿物中的C3S和C3A有一定难度。
尽管已有预分解窑生产出中热硅酸盐水泥熟料,但仍不普遍。
笔者认为,高温煅烧快速冷却、调整硫酸盐饱和度、减少碱含量、掺入混合材、优化水泥颗粒级配以及对水泥进行冷却等降低水泥水化热的措施均是切实可行的。
1)高温煅烧快速冷却是减少水泥熟料C3A含量的有效途径。
我们通常所讲的C3A含量是根据熟料的化学成分计算而得的潜在含量或称理论含量。
实际上,在硅酸盐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一部分Al2O3固溶于C3S中,使实际生成的C3A减少;另外高温煅烧使铁相以C6A2F形式存在,也使实际生成的C3A减少;特别是预分解窑出窑熟料于1350~1280℃时在篦冷机上骤冷,使一部分C3A以玻璃体形式存在。
因此预分解窑熟料中的C3A实际含量要比理论计算的少。
2)除C3A实际含量外,C3A晶型对其活性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其水化热和水化放热速率。
据文献报道,使用X射线衍射法的Rietveld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出熟料各矿物的实际含量。
测试结果表明,由于使用二次燃料造成熟料中SO3含量降低,碱的硫酸盐饱和度降低,多余的碱进入C3A晶格,使立方晶型的C3A含量下降,斜方晶型的C3A含量增加,而斜方晶型的C3A活性特别高,因此其水化速率及水化热增加,水泥凝结时间大为缩短,对聚酯类超塑化剂的匹配产生影响。
某厂使用二次燃料后硫酸盐饱和度从60%降为40%,熟料中立方晶型的C3A含量从5.3%降为2.2%,而斜方晶型的C3A含量从6.0%增加到10.0%,水泥初凝时间从3h20min降为2h05min。
因此,熟料煅烧时一定要注意硫酸盐饱和度变化对矿物晶型的影响,从配料或燃料方面调整硫酸盐饱和度。
3)碱使水泥水化加速,早期水化热增加,增大早期的温度应力。
R.W.Burrows认为,碱是影响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最重要因素。
“碱不但增大混凝土的收缩率,即使水泥的水化速率和自由收缩值相同,碱也使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明显下降。
低碱水泥有良好的抗开裂性能,特别是当碱钠当量低于0.6%时,抗裂性大幅度提高”。
R.Springenschmid也认为,碱使高速公路出现表面开裂。
他在给Burrows的信中写到:“我们因5%高速公路出现表面开裂而遇到很大的困难,这只限于那些含碱钠当量(Na2O+0.658K2O)超过1.0%水泥的路段,有时碱钠当量达1.3%,……”。
文献报道,德国“道路建筑通函”18/1998(ARS18/1998)规定,用于高速公路的混凝土路面的水泥“总碱含量Na2O当量≤0.84%”,“最近又将使用CEMI和CEMⅡ/A类水泥时的总碱含量降为Na2O当量≤0.80%”。
由此看来,碱对水泥混凝土的收缩开裂性能影响很大,在水泥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必须控制。
我国北方某些厂的水泥碱含量偏高,在用于混凝土路面或飞机场跑道时应加以注意。
不过,南方地区由于土壤经常有雨水冲洗,碱含量不高。
4)水泥越细,水化越快,放热速率越大,早期水化热越集中,产生的温度应力越大,越容易产生早期开裂。
但掺入混合材细粉,既可改善水泥级配,减小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又可减少水化热。
美国混凝土学会207委员会认为,当用火山灰代替部分水泥时,要初估水泥发热量,一个颇为实用的方法是假定火山灰的发热量为所取代的水泥发热量的50%,即HP=HO(1-0.5P),式中Hp和HO分别为火山灰取代后和取代前的水化热,P为火山灰取代量。
蔡正咏根据刘家峡和三门峡的经验得到HP=HO(1-0.55P)。
据报道,某粉煤灰3d、7d水化热分别为11.7kJ/g和20.5kJ/g,用它分别取代20%、40%、60%和80%的水泥后,水化热3d分别下降到原来的75.1%、72.8%、54.6%和31.4%;7d分别下降到原来的80.7%、69.2%、52.7%和31.8%。
用比表面积400m2/kg的矿渣粉取代35%的某普通水泥时,3d水化热从235kJ/kg下降至160kJ/kg,水化热减少了32%。
尽管混合材取代水泥后水化热下降情况随水泥品种和工程实际情况变化较大,但减少水化热的趋势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就减少水化热而论,生产掺混合材的水泥是十分有效的。
5)增加混合材掺量虽然可以降低水泥的水化速度和水化热,但水泥以及所配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也随之降低,从而影响拆模时间和施工进度。
对于该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认识和解决:①廉慧珍等认为,早期强度过高的水泥所配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增长率下降甚至倒缩,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不利。
吴笑梅等认为,“水泥的3d强度是施工的要求,水泥的28d强度是混凝土设计强度的需要,而远龄期强度指标则是混凝土耐久性(强度补充及自愈合)的需要。
合理或较低的早期强度,较高的后期及远龄期强度是优质水泥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
因此,应将混凝土耐久性放在第一位,施工进度应服从混凝土耐久性的需要,掺入混合材后水泥的早期强度适当降低是可以接受的。
②在不增加水化热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胶凝材料的颗粒级配来提高早期强度。
硬化浆体的强度取决于材料的原始堆积密度和水泥水化产物对原始空隙的填充程度,在不提高水泥水化速度即早期水化产物数量的情况下,降低胶凝材料的原始空隙率即提高其堆积密度,可以提高其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
张大康的研究表明,在P·I42.5R硅酸盐水泥(比表面积333m2/kg),中掺入4%的高细石灰石粉(比表面积1194m2/kg)和26%的矿渣粉(比表面积414m2/kg),与单掺30%矿渣粉相比较,水泥3d抗压强度显著增加(从24.6MPa增加至29.4MPa);与母体水泥(P·I42.5R)比较,3d抗压强度只有很少的降低,28d抗压强度提高了9.4MPa,其原因与高细石灰石粉的填充作用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