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九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道与自然第3课道无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惚hū、恍huǎng、窈yǎo、冥míng、甫fǔ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2.熟读成诵。
3.重点理解“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词句。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简介
这一课内容选自《道德经》中的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对于不认识和易错的字重点强调,标准拼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2.学生跟着音频试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3.学生练读课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课文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2.重点字词解释
①、孔:甚,大。
②、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③、容:运作、形态。
④、恍惚:仿佛、不清楚。
⑤、象:形象、具象。
⑥、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
⑦、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
微小中之最微小。
⑧、甚真:是很真实的。
⑨、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⑩、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⑾、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⑿、以此:此指道。
3.教师讲解课文内容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
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
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
『孔『德』之容』一个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的人,也就是真正得道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是怎么样呢?
『容』就是他所展现出来的外相、言行举止。
『惟『道』是从』因为他是体道、悟道而行道,展现出来的必然是『与道合一』,与法界是一体的,跟整个大自然的脉动是一致的,是配合着大自然的韵律『无常法则』在运作,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中间的一段经文是老子在诠述『道』,再具体解析、诠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这一段经文就是在解析『『空』能够生妙有』的深义以及『『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要具体拿出一个形相来证明,要拿到实验室来让你看,实在不容易拿出来。
因为『道』是无形、无相、无色,『惚兮恍兮』在似有若无的情况之下,『其中有象』竟然可以发现在这整个『道』之中却『有象』,能够含容现象界的一切。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道』似有若无的情况之下,却『其中有物』,含有着一切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在无比深奥的『道』之中,在无比深邃的『空』之中,里面却是充满着『精』。
在整个无比深奥的『道』之中、『空』之中,它是充满着能源。
『精』就是能源,『其精甚真』能源是真实的存在,不是虚幻、不是想象。
『其中有信』为什么能够让我们确信呢?因为能源是会慢慢凝结、浓缩而转换出星云,然后再转换出日月星辰、太阳系、山河大地。
如果真正得『道』的人,一定是心开、安详自在。
一个人的身心绷得很紧,却自称修练的道行很高,这些都要予以保留。
因为真正得道的人是很安详、自在洒脱的。
所以,『道』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努力修行之后才产生的,『道』本来就存在,只是心静下来,打开智慧眼去认清、了悟真理实相,这样而已。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以现在天文学家而言,从有宇宙开始到现在,『其名不去』大自然的『道』、『空』、虚空,还是永远存在,整个法界、宇宙都还是存在。
不管再怎么生生灭灭,『空』、『道』还是依然存在。
一个太阳系的爆炸、毁灭,或是银河系的相撞、毁灭都是一样,『道』与『空』还是依然存在,所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因为它是永恒的存在,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够得道、悟道,也会跟整个天地、整个宇宙一体,来到真正不生不死的世界。
『道』是永恒的存在,能够『以阅众甫』养育万物,老子说『『道』生万物』,能够生万物、又能够长养万物,一切众生、一切动植物,包括你、我、他,都是来自于『道』,而且当下、现在也都浸泡在『道』之中,没有一分一秒离开过,当下也都承受整个『道』的养育。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我怎么知道现象界生生灭灭的总源头,以及生生灭灭的现象,然后提纲挈领掌握到那些纲领呢?『以此』因为我现观整个法界的真理实相,然后了
悟,体道、悟道而行道,不是在经典文字堆里面钻研才悟道的,是如此现观整个现象界的一切之后,才大彻大悟。
老子的《道德经》,如果要用化学公式、科学理论、逻辑模式去推理,真的是无法理解。
如果以很僵硬哲学式的思考,也没办法了解老子的哲理、没办法看懂。
一般逻辑的推理方式是:若A代表:是的、白的、对的、福,B代表一般众生所认为的:非、黑、错、祸。
以一般逻辑的推理方式及科学角度去解析、分析,A跟B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不等于,认为这两个是并行线、不会交集,甚至是相反的并行线,A不会等于B,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如果头脑观念是很僵化的,就会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福就是福、祸就是祸、凶就是凶、吉就是吉…』一般众生就是这样。
但是老子所观察之宇宙人生实相却不是这样,他所看到的A跟B之间,是有很奥妙的关系。
A会慢慢演变到B,B又会慢慢演变成为A,这之间是没有绝对的。
如果以逻辑推理方式,用僵硬的公式去解析,是没办法解开的。
老子所讲述的,是超越一般哲学、心理学层面。
为什么A会渐渐变成是B呢?A是白天,有可能慢慢演变成黑夜,又会慢慢黎明而变成白天…,整个现象界实相,黑夜跟白天之间,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界定,像我们现在的黑夜,慢慢会变成明天,黎明、白天…的一个演变过程,其它的现象
也是一样。
四、熟读成诵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五、自由学习
1.汉字家族
2.日积月累
3.古诗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