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自身素质、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很多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社会会的社会流动、成功学、教育学都在研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笔者通过参考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著作及案例将提出:“父母效应”假说。
一、父母效应的定义效应(Effect),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而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效应一词使用的泛围较广,并不一定指严格的科学定理、定律中的因果关系。
例如温室效应、蝴蝶效应等等。
父母效应,是孩子在其父母的所营造的环境中的因素(如父母的教育、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的社会地位社会背景、父母的知识结构及父母的职业等),和一些结果(如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孩子的性格像成、孩子的行为习惯及认知水平等)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的描述。
本文认为父母效应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生理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和父母性格及习惯、家庭成员构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这些因素产生的结果主要是影响孩子的智力水平、性格养成、受教育环境、生活水平及职业生涯发展及成功的概率。
研究背景:1、童年的记忆决定成年时期的影响2、童年的生活经历影响性格3、童年的家庭结构影响孩子的责任心和爱情观4、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成功的概率。
二、父母效应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分析父母效应中的影响因素按父母的生理及健康状况、父母的自身素质、家庭成员构成、及父母的社会地位分为四大类。
其中父母的生理健康包括有无先天性遗传病史、身体健康状况。
父母自身素质中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行为、父母的思想意识及认知水平。
家庭成员构成包括是否与赡养老人居住,是否单亲家庭。
父母社会地位包括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处事风格及家庭生活环境。
一)父母生理及健康状况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生理健康包括有无先天性遗传病史、身体健康状况。
1、父母带有先天性遗传病史会导致孩子的后天生理畸形及智力障碍,在与正常孩子相比,智力障碍或生理畸形的孩子会明显存在差距。
在正常生活中和成长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更少的机会《发展心理学》(林崇德1995)。
智力障碍和胜利畸形的影响显而易见,一个智障的孩子很难和一般正常的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也很难在一个环境中学习同样的知识,一个智障的孩子无法和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参与同样的竞争。
一个生理畸形的孩子也不能和一个生理正常的孩子一样参加体育运动,这些导致了孩子在生理上落后于其他正常孩子。
父母都是高智力水平的生出的孩子往往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Holmes,D.S1990),父母的智力水平很高的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智力的影响,孩子先天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的遗传影响,女儿在在性格上的遗传较多的像父亲,而儿子在性格上的遗传往往受母亲的影响较大。
2、父母生理缺陷对孩子在3—13岁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影响,3—13岁时孩子的心理成长期,也是自我构建时期。
心理的成长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父母的生理缺陷往往会造成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影响,很多父母生理缺陷的孩子变现为少言寡语,不爱与人交流,怕遭到嘲笑,在与人交往中缺乏自信。
童年在自我构建时期受到影响的孩往往性格孤僻多疑,做事缺乏信心,意志不坚定,很看重外在环境的变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在一个父亲残疾的中学生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其实很想在班里说话,也很想有要好的朋友,但是我总是怕他们知道父亲的情况后会看不起我,我不喜欢别的同学议论我,哪怕是我的好的方面。
我也不需要同情,我只是想过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我狠自己,我恨这个世界不公平。
(二)父母的自身素质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自身素质的影响中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及教育观念、父母自身行为、父母的思想意识及认知水平。
1、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父母的思想意识及教育方式产生很大影响,父母的教育水平高的与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的在与孩子相处时更能让孩子感觉到平等,在父母教育水平高的家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比家庭中父母教育水平低的多。
同时,父母教育水平高会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产生巨大影响,一个农村孩子和一个城市高知识分子的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是一样,中国农村调查(社科院,2003)显示中国农村家庭还普遍认为不能接受一个孩子的思想,很少的家庭选择独生子女,可见在父母的教育水平不同时对待孩子的。
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还在很少能和父母谈个人的看法,很多时候父母的教育只是一味的灌输,希望子女这样希望子女那样地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孩子的教育中95%的父母采用过暴力的方式,很多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严格的管教中利用暴力是理所当然地,所以很多父母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打不成器”。
在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很多孩子能向父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父母对待孩子的问题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很少对孩子施加暴力,多以开导教育的方式。
父母经常关注孩子的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多关注教育刊物及教育思想,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中鼓励很重要。
典型的问题是一个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和受教育水平低的父母在处理孩子早恋问题是态度截然相反,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会和孩子沟通并表示理解,而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往往会责怪孩子,对孩子的行为不能接受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和不正当的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和父母沟通的孩子能够及时正确对待早恋问题,而父母采取不正当方式的孩子在学校总感觉受压抑,甚至觉得没有面子,思想负担很重。
据调查(Bourdieu ,1993)显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沟通多的孩子早恋的比例少于父母缺少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的关注的孩子。
2、父母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了孩子童年的成长,上影响了父母的自身素质。
有一则例子:某大学校长童年时在邻居的小朋友家里玩,这时候门外过了一个乞丐,那个小朋友的母亲看到门外的气概后对她的孩子说:“赶紧关门,待会乞丐进来把门弄脏了。
”这个小孩看到这个邻居家的小孩立即关上了门,第二天在自己家门口看到这个乞丐的时候这个孩子马上跑去关门,自己的母亲却什么也没说,端了一碗米去给那个乞丐。
这个孩子在下次看到乞丐的时候立即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对待乞丐的态度也像母亲一样乐于施舍。
直到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中国某著名高校的校长的时候还常常回忆起母亲这一举动对他的影响,而那位邻居的小伙伴后来怎么样这位大学校长没有讲。
美国心理学家琳达•卡姆拉斯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大大超过父母对子女言语上的教育,所以父母让孩子记住的事情重复很多次可能孩子还是记不住,但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可能被孩子一辈子记住,并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在3-13岁时,孩子的智力处于自我构建时期,这时候对事物没有自己的看法,往往靠模仿父母的行为来构建自我,所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父母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偏好上。
很多农村父母对体育运动人停留在玩的概念上,所以很多农村父母总是组织孩子去参加体育运动包括篮球、乒乓球,很多农村父母认为孩子有空就应该把时间拿去学习,不学习就应该帮家里人干些农活,他们认为农村孩子不缺乏身体锻炼,用不着参加体育运动,甚至认为体育运动会影响学习成绩和导致身体意外伤害,但是很多城市的特别高知识分子家庭的父母总希望孩子多参加写体育运动,甚至父母不爱体育运动,但是不会对体育运动有偏见,他们依然鼓励孩子参加自己不喜欢的体育运动以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这样导致了很多农村的孩子在父母认为有其他的业余爱好就是不务正业,从小就没有什么喜欢的体育及其它业余爱好,上到高中甚至大学都没于觉得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导致缺少业余爱好。
(三)家庭成员的构成,主要是指是否单亲家庭,是否跟爷爷奶奶共同居住。
这是在瑞典全国人口中进行了近10年之久的调查后得出结果。
在此期间,瑞典有关机构先后对6.5万名单亲家庭孩子的死亡、疾病和致残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与92.1万名在双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的状况进行比较。
其结果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患心理疾病的危险在增加。
单亲家庭的孩子除了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孩子高,更容易染上酗酒和吸毒的恶习。
此外,还时常发生自残和自杀等行为。
只有父亲带的孩子问题较多,恶习多,粗暴、自卑、孤僻、不善交际等等。
而只有母亲带的孩子,只出现自卑、孤僻等。
这是因为母亲负责任较多,母亲心细,能够及时发现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
在者大多母亲都能在生活上照顾好子女,使她的子女能吃饱穿暖。
但在母亲带长大的男孩子往往带有很多女性的举止特征。
而只有父亲带的孩子,大多胆大、粗野、不好管教。
因为父亲对孩子没有耐心,大多都不管教,要是孩子有什么过错,打一顿就完事。
再者他们大多采用喝酒逃避现实的做法,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一片浑浊。
孩子不能得到爱,发现与周围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是那么的不一样。
所以他们感到自卑、不愿于人交往。
继而变得孤僻。
有的向另一个极端发展,什么都不怕,都不在乎。
实际上他是向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为他内心太空虚和苍白。
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
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
我通过对我们所知道的单亲家庭中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在单亲家庭中容易造成孩子形成“三明治性格”,过度依靠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亲人,的情感很容易由“恋母”变成“恋父”。
有这样情结的孩子长大后和女性交往特别困难,却和男性有一种微妙的、精神上的相通,于是,他们沉醉在自己“柏拉图”式的人生中。
但他和父亲或母亲之间的隔阂却始终无法消除,认为“他根本不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形成对另一半的抵触心理,往往还会造成同性恋倾向。
父母离异、父母单方或双方死亡、犯罪服刑、外出不归等不同的家庭变故,对孩子们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影响了孩子心理发展,心灵被扭曲。
这种“残缺家庭”的孩子具有以下共同特征:自卑心理。
由于这类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一般只注意生活上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心理疏导,再加上有的自身学习差、同学歧视,老师关心不够,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自嫌、自暴自弃的心理,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无望,对一切都失去信心。
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心,变得沉默寡言,没有兴趣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在人多的地方露面,缺乏上进心和竞争意识。
暴燥心理。
这类孩子由于生活上得不到关心照顾,学习上得不到家长指导帮助,导致生活上的散漫,学习上的落后,这些孩子总认为老师、同学在冷漠他们,有个别疑心重的,言行任性、偏激,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指责时不是虚心接受,而是故意顶撞。
报复心理。
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一些家长或监护人往往态度粗暴或冷漠无情。
看到孩子不听话,动不动就打骂,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置之不理,孩子身心苦不堪言。
在孩子的心目中根本不存在慈母、严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