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的综合分类法
• B1.2 后方韧带结构为主的损伤伴间盘损伤 伴A型椎体骨折
B1.2.1 屈曲半脱位伴A型椎体骨折
B1.2.2 前脱位伴A型椎体骨折
B1.2.3 屈曲半脱位或前脱位伴有双侧小关 节脱位及A型椎体骨折
B1.2.1+A1.2.1
B1.2.2+A1.2.1
B1.2.2+A3.3
B2(骨性结构为主的后方损伤 )
• 经椎板及椎弓或峡部的后柱横贯伤 • 棘间和/或棘上韧带撕裂 • 可合并间盘损伤或A型椎体骨折
• B2.1 双柱横 贯伤
B2.2 骨性结构为 主的后方损伤 伴间盘横惯性 损伤
B2.2.1 经椎弓 及间盘的损伤 (少见)
B2.2.2 经峡部 及间盘的损伤 (屈曲峡部裂 )
B2.2.2
• B2.3 骨性结构 为主的后方损伤 伴A型椎体骨折
• A1.3 椎体塌陷
A2(分离型骨折)
椎体在冠状面 或矢状面分离
主要骨折片不 同程度移位 A2.1 矢状面 分离骨折 A2.2 冠状面 分离骨折 A2.3 钳夹样 骨折
A2.2 冠状面分离骨折 A2.3 钳夹样骨折
A3(爆散骨折)
• 椎体完全或部分粉碎 • 骨块向周围爆散 • 椎体后壁的骨折片向后进入椎管 • 可有经椎板后棘突的纵裂,对稳定性无影
损伤机制
• 1、压缩外力:压缩性和爆散性损伤 • 2、牵张外力:伴有横向结构的损伤 • 3、轴向扭转外力:旋转性损伤
A型
• 压缩力引起 • 可伴有屈曲外力 • 仅累及椎体,后
方结构完整
A1(嵌压骨折)
A1.1 终板嵌压 (楔形变<5° )
• A1.2 楔形嵌压 (楔形变>5°) A1.2.1 上缘楔形 A1.2.2 下缘楔形 A1.2.3 侧方楔形
B2.3.1 经椎弓骨 折伴A型椎体骨 折
B2.3.2 经峡部骨 折伴A型椎体骨 折
B2.3.2+A3.1.3
B3(经椎间盘的前方损伤)
• 过伸剪切损伤 • 单柱或双柱骨折
• B3.1 过伸半脱 位,自动复位的 B3.1.1 不伴有 后柱损伤 B3.1.2 伴有后 柱损伤
B3.1.1
• B3.2 过伸峡部裂
响
A3.1 不完全爆散( 椎体的上半部分或 下半部分爆散,其 余部分完整)
A3.1.1 上缘不完全 爆散
A3.1.2 侧方不完全 爆散
A3.1.3 下缘不完全 爆散
A3.1.1 上缘不完全爆散
A3.2 爆散分离型 骨折(椎体一半 爆散,另一半分 离)
A3.1.1 上缘爆 散分离
A3.1.2 侧方爆 散分离
A3.1.3 下缘爆 散分离
A3.1.1 上缘爆散分离型
A3.3 完全爆散骨 折(椎体完全爆 散)
A3.3.1 钳夹样爆 散
A3.3.2 完全屈曲 爆散(楔形,后 凸畸形)
A3.3.3 完全轴向 爆散(高度丢失 )
A3.3.3 完全轴向爆散
B型
• 牵张性前后结构损伤 • 前方或后方结构间距离增大
C2.1.1
C2.2
C3
• 旋转剪切伤
• C3.1 切片样骨折
• C3.2 斜骨折
椎体骨折
前柱
间盘损伤
后柱 骨折 韧带撕裂
B3.1.1
旋转
A型
B型
C型
胸腰椎损伤的分类原则
谢谢 !
B1(后伤 • 伴有双侧小关节的半脱位、脱位或骨折 • 可伴有间盘损伤或A型椎体骨折
B1.1 后方韧带结构为主的损伤伴间盘损伤 B1.1.1 屈曲半脱位 B1.1.2 前脱位 B1.1.3 屈曲半脱位或前脱位伴有关节突骨 折
B1.1.1
B1.1.2
B1.1.3
• B3.3 后脱位
C型
• 轴向扭转外力造成 • 前方或后方结构损伤伴有旋转
C1(A型骨折伴有旋转)
• 包括旋转楔形、分离和爆散骨折 C1.1 旋转楔形 C1.2 旋转分离 C1.3 旋转爆散
C1.1
C1.2
C1.3
C2
• B型骨折伴有旋转 C2.1 B1型骨折伴有旋转 C2.2 B2型骨折伴有旋转 C2.2 B3型骨折伴有旋转
胸腰椎骨折的综合分类法
分类要求
• 结构简明合理 • 准确提供损伤定义及严重程度 • 指导治疗
• 双柱理论:前柱(椎体和间盘),抗压力
•
后柱(后方结构),承受张
力
• 三柱理论
• Denis分类 • McAfee分类 • Ferguson &Allen分类
AO分类基础
• 双柱理论 • 损伤机制决定类型 • 病理形态学特点 • 影像学特征 • 不包括单纯横突或棘突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