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认为,一个拥有智
慧的人,只有当他的智慧像江河一样不停地流动的时候,他才能真正感受到智慧本身的快乐;一个拥有仁爱心灵的人,只有当他的仁爱像高山一样静止不动的时候,他才能感受到仁爱本身的幸福。

智慧的本质是流动的,仁爱的本质是静止的。

聪明的人快乐而幸福,仁爱的人健康而长寿。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要不断的思索,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的思想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的时候,我们是快乐的。

当我们通过劳动换来收获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

但同时,我们又深深的感受到:我们的劳动和我们的报酬并不成正比例,我们所付出的代价甚至会遭到家长的不理解......社会的不理解,我们似乎无从谈起快乐。

当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环境如何恶劣,我们依然行驶着教师的职责。

我们对学生是充满了仁爱之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不是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智慧,智慧的人是大气的,胸怀是宽大的,是海纳百川的。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适应各种环境,都能够做到海纳百川,因而有人感到不快乐,痛苦时常伴随着他。

当一个人真正做到能够包容一切:有牺牲精神、有忍耐精神、对人谦虚、有好脾气的时候,那么他肯定是个快乐的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008-12-12 14:52:11)
标签:文化分类:琉璃手札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知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知者好动,仁者好静,知者达观进取,所以常快乐.仁者无欲,不役于物,故能长寿.」
朱子集注:「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寿.」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比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何谓知者,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认为知者,第一是务民之义,服务大众。

但不能凭空
服务人,需要知识。

大禹要治水,就要有水利的知识。

神农要治病,就要尝遍百草。

如此掌,握发现自然规律。

朱熹说: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这就是所有科学研究的指导性目的了。

第二,人敬鬼神,但保持距离。

简而言之,敬鬼神,表示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远之,智慧的人不会陷于迷信。

程子解释道:人多信鬼神,惑也。

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也。

阿山作为基督徒,理解是神会试炼人,魔鬼会迷惑人,不陷于魔鬼的迷惑,也不会因为神为锻炼设置的障碍,阻拦而陷入恐慌。

如此能分辨疑惑,不为一些不幸的事情所迷惑,称为知。

知者为什么乐水?水性,变化也。

常言道:水无常形。

既然知者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那么就通情达理,知进退,取舍。

好像水一样根据不同的地形而变化,知者也会解决不同的人的各种问题。

朱熹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水有很好的德行。

水把恩泽无偿地传送到力所能及的一切地方,施与世间万物,从来不求任何回报,是个大公无私的典范。

水是仁爱慈祥的使者,给一切生灵以生命;失去水,生命就枯萎、死亡。

自然界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生气勃勃,美丽动人。

水有极大的包容性,形形色色的污秽、泥沙、浑浊经过水的挟带、荡涤、紊流,终于消融了,化解了,散逸了,依旧还你一个清朗洁净美好的世界。

水无所畏惧,十分勇敢,在前进的道路上,即使面临万丈深渊,也会毫不犹豫地纵身而下,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水从高山源头出发,将无数涓涓细流汇集起来,没日没夜,不停地奔流,永远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表现出生命不息,运动不止,无比坚强的毅力。

水非常谦虚谨慎,彬彬有礼,礼贤下士,眼睛永远向下,
始终趋近卑微的底层,绝不高攀,从不媚上。

水在有的地方清澈见底,通体透亮,让人一目了然。

更多的地方却是谜一样的未知世界,深邃幽远,看不到尽头,见不到底,让人有莫测高深之感慨,顿生无限景仰、无比激动之情,恰似面对那些足智多谋的圣人、贤达和饱学之士。


水的特性在于变化,如一个智慧的人,把公平、无私、包容、勇敢、谦虚运用在各种合宜的情况和对象。

知者在动态中没有限制,在这些千变万化中获得了自由,获得了快乐。

若仁者呢?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仁者好象在登山,无论是一条道的华山还是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都需要一步一步的攀爬。

山路自然是没有平地好走,然而登上顶峰,远眺地极,心中豁然开朗,此番风景平地上哪里看得到?
仁者为什么乐山?大山积厚,恒长不迁。

静止、承载是大山的本性。

大山巍峨庄重,高耸入云,为万民守望,大家都仰望它。

大山孜孜不倦地孕育生命,野草,灌木,林木,飞禽,走兽都在它的怀抱中休养生息。

大山富有且无私,它的矿藏宝石和美景风光,四方来取它都不限制。

朱熹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仁者庄重深厚,值得信赖。

仁者慷慨豁达,承载生命。

仁者心静,有常态,所以长寿。

有人说,爱琴海边的希腊人,知者的典范。

高原上的西藏人,据说都是善良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不过,事实上,如果问一般人是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因为正如北宋词人王观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说表达: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

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其实,有无明确答案皆无所谓。

正如我们的国画,多是山水画一般。

屹山流水,动静结合,大概这正是几千年来中原大地上文人墨客所真正追求的一种境界吧。

想起在一本书中曾这样写道:
“知者求变乐,仁者心之永恒;知者变中化,仁者以不变应万变;知者看眼前,仁者求长远。

永恒为真,永固为善,永远为美。

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

仁者乐山,是因为仁者喜能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

智者善应事,动如脱兔;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

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忧故寿。

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


写到此时,不禁想起千年之前,那个在滁州城自号醉翁的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道尽了他对知仁的感悟。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种在历尽贬谪戍罚国仇家恨坎坎坷坷之后的醉意中的怡然自得!我说,应是幸者!执著但不执拗,顺其自然却不随波逐流,如水般清澈通亮,如山般坚毅刚强。

现世之中,更多的尔虞我诈,更多的艰难忧患,时有平步青云,时有跌入低谷。

的确,我们皆不是圣人,但是或许,以圣人的境界作为榜样和追求,达山乐水,感到迷失的时候,不妨亲近山水,或许会看到一个更真实的自我--云淡风轻,宠辱不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