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
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
‛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
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
‚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
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
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
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
‚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
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
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
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
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
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
‚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7]总括其诗歌特点。
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融的山水意境。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
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
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
其中,广义的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
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
1、山的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
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
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
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囊括在其中了。
整首诗虽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
在诗中,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
境在寰中,神游象外‛的说法。
此外,‚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2、水的意象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涧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泽‛作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被定义为‚聚水的洼地‛,在陶诗中显然是指与水有关的东西或地方。
‚山泽久见招‛、‚心念山泽居‛、‚久去山泽游‛、‚寒气冒山泽‛(《于王抚军座送客》)、‚迥泽散游目‛、‚和泽周三春‛(《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饮酒二十首》十二)等诗句,或寄托向往山水的情怀,或描写水滨隐居之人的高尚品质以表达自己的仰慕效仿之心,任真自得,深得‚渐近自然‛之趣。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
意象本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
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
这种渺远是意象使然,也是诗人的心境所致。
例如,‚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其五),‚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里,进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宗白华先生曾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陶渊明便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游心‛,他把山水意象融而为一,连同自己本身达到物我谐忘的境界,使本来的山水述怀变作山水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而有奇趣的山水意境。
故宋代苏轼盛赞陶渊明作诗‚才高意远‛、‚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三、陶诗中的山水性情陶诗的真趣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求,是主观与客观的浑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便是对陶渊明运用‚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刻绘。
就像庄周梦蝶一样,陶渊明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山水的性格便是陶渊明的性格。
孔子也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同样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钱穆先生对此解释为:‚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
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
‛大抵是说,山的特点厚重卓拔,与仁者相似;水的特点圆融通脱,与智者相似。
这是用‚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
从陶渊明的诗作和生平来看,他的性格中这二者兼而有之。
鲁迅先生曾说:‚陶潜诗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这更加证明了陶渊明的性格中刚和柔是兼济的。
1、山一样的性情——厚重卓拔、独立自持的仁者风范山独立无畏。
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向人折腰屈膝。
它稳重且懂得自持,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卓拔。
陶渊明性格的卓拔体现在他不畏权势所迫,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上。
当他对统治者失望之后,选择归隐,更体现出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彻底否定和坚决的反抗精神,他的《饮酒二十首》,通过回忆过去生活,写出了他从出仕到归隐种种生活的观感和体验,传达了对污浊、险恶的社会的痛心和不满。
例如《饮酒二十首》其六中,诗人借酒抒怀,感叹俗世里做人行事的无原则性。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寥寥数语,把表面现象可以蒙蔽人们眼睛,社会舆论可以给人错误导向的通病尽显无疑。
言辞咄咄,体现的正是山一般的卓拔。
《饮酒二十首》其八中,诗人以孤松自比,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
在寒冷的季节里,‚众草没其姿‛,而它却依然挺立,折射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了诗人以清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哪怕守穷也要学高山青松卓然而立的品性。
同时,他的厚重表现在对山川田园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亲近上。
再以《饮酒二十首》为例,第九首中‚父老‛提酒邀饮,诗人‚倒裳‛而迎,表明诗人生性的冲淡,与农民间毫无隔阂、融洽无间;而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与老农促膝相谈,老农劝诗人处世不要那么认真,还是出去做官的好,这番‚父老言‛有点像屈原与渔夫的问答,类似于陶渊明的自明心迹。
于是诗中接着道,‚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意思是说我隐居的决心已定,再不会重返仕途,与世同流合污。
正是诗人能和农民倾心相处,他才深知人民的疾苦和真诚。
投桃报李,他在他的诗歌里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回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2、水一样的性情——圆融通脱、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山水相依,正如仁智不可偏废。
智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不是仁者,没有真智。
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变,遇事容让。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章)说的正是它的有容乃大。
同时,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使得它拥有遇形象物的本事,体现在为人处事上,即是圆融通脱的生存方式。
而陶渊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水的性情始终贯穿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和处世之道上。
至于陶渊明性格的圆融通脱,在为人处世的率性方面极具代表性。
水遇物则变形,陶渊明的性格也是行云流水一般,洒脱不羁。
苏轼曾经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