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班级:电力11-11(3)班学号:**********日期:2013.5.18《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前言:本文通过实证调查,从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国家(民族)责任感、人类社会责任感五个层次全面分析和探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与目的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对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各种义务和使命担当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在当代,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实现本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可以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完善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是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所以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研究一直不断;据笔者观察,现有资料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对缺失,这种论断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担忧。

但2008年以来,在中国先后遭受的南方特大雪灾,藏独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挠,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冲突与灾难面前,我们发现,在祖国利益受到侵犯,在我国同胞遭受苦难时,大学生们都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并凭借自身的力量表现出了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因此,为了真实、全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本项目组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分层研究的方式,以期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国家(民族)责任感;人类社会责任感。

二、调查方法(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选取新疆4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具体包括: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工程学。

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于2013年5月期间,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13份,回收率为85.5%,其中有效问卷为500份,有效率为83.3%,达到了研究分析的要求。

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表:问卷调查样本构成情况从样本构成情况表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群体涉及范围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取样的代表性,能够较真实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

调查问卷所采用的社会责任感结构理论依据是段志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探讨》。

段志光指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结构与分类可以按逻辑结构、内容结构、层次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按照层次结构,社会责任感从系统论角度可分为: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国家、民族责任感;人类社会责任感。

我们依据这五个维度,在主要参考赵兴奎编制的USSR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从中筛选修改出适合这五个维度的选项,自主编制了调查问卷。

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收集信息的不足,调查组还对部分学生、老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力图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调查结果(一)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是指个体具有的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履行分内职责和道德义务的社会责任感。

它是个体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通过与父母长辈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发生关系,从而形成的对自己与家庭关系的感性认识。

以下是四道与家庭责任感相关的态度测量题目的结果: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不管物质条件如何,我都会说赡养父母”这一说法,84.6%的回答者选择了“完全符合”,14.1%的回答者选择了“比较符合”,只有1.3%的回答者选择了“不确定”、“不太符合”或“很不符合”。

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赡养父母的责任是持比较明确的肯定态度的。

对“我经常过问我的爷爷奶奶、外公或外婆的身体状况”这一说法,选择“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的回答者仅占50.7%,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祖辈的关心明显不足。

中国的老人最善良,他们把儿女子孙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们的一生都是为了孩子。

关爱老人,让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应该成为每一位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如果家庭经济困难,我会选择先工作后考研”这一说法,只有35.4%的回答者表示“完全符合”,而31.7%的回答者选择了“不确定”、“不太符合”或“很不符合”。

它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个人爱好的偏执和对个人利益的过度敏感,容易使他们的自我责任感呈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和功利化的倾向。

对此,教育者应当加以及时的引导,防止少数人的自我责任感走向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

对“即使我将来的妻或夫经济地位比我低得多,我也一样对她或他好”这一说法,57.7%的回答者表示“完全符合”,29.5%的回答者表示“比较符合”。

尽管当代大学生仍处于“婚姻责任豁免期”,但这种认知情况无疑将有助于他们将来对婚姻家庭责任的承担。

(二)当代大学生的他人责任感他人责任感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广泛地承担对他人的责任,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以下是四道与他人责任感相关的态度测量题目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对“我做错了事,我能主动承认错误”这一说法,只有10.1%的回答者选择了“完全符合”,而选择“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很不符合”的比例分别为49.4%、31.6%、7.6%、1.3%。

可见,当代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对主动承认错误、自觉承担责任缺乏必要的志向和勇气。

对“见到朋友情绪低落,我会主动去劝慰”这一说法,77.2%的回答者选择了“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说明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还是关心他人的。

对“乘车时,我会主动让位给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这一说法,51.9%的回答者表示“完全符合”,40.5%的回答者表示“比较符合”,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对“虽然我很敬佩见义勇为的人,但我是不会那样做的”这一说法,仅有15.2%的回答者持否定态度,而超过50%的回答者选择了“不确定”。

为了分析其原因,我们在随后的访谈中与部分回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地探讨,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1.几乎所有大学生对见义勇为的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他们对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毫不顾及个人安危的英雄表示了崇高的敬意,而对于那些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也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和谴责。

2.见义勇为应“量力而行”。

他们当中的很大部分人认为:见义勇为应充分考虑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现实的可能性,而那种“以一对多”、“孤军奋战”的行为是不够“明智”的选择,是有勇无谋的表现。

3.见义勇为在现实中较难做到,而且现今社会缺乏这种精神。

不少受访者尽管对见义勇为表示认同,但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又考虑较多,认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或者是带来损失,于是心存顾虑。

总之,尽管他们对见义勇为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见义勇为肯定不会过时,应该一直提倡,说明见义勇为的精神还是有着很坚实的社会基础的,社会应该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人们去把它发扬光大。

(三)当代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集体责任感是指个体在所属集体生活中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对大学生而言,集体主要指校、系、班集体以及大学生社团、组织、宿舍等。

以下是四道与集体责任感相关的态度测量题目的调查结果:表4中,对“我有时在图书馆的书上写写画画”这一说法,68.4%的回答者选择了“很不符合”,而仅有3.8%的回答者表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

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自觉维护公共财产方面,自我感觉良好。

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各大高校图书馆中,“批注”“涂鸦”等图书破坏现象却并不少见。

为了验证该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项目组对某高校图书馆的三位馆员进行了采访,他们表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还是好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能对图书尽到妥善保管的义务的,‘批注’‘涂鸦’的确属于少数大学生所为。

”但他们也提出了他们的担忧与建议,“‘批注’‘涂鸦’现象虽属个别,但对后续的读者在阅读中会产生较为恶劣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是诱发性的,即后续的读者在看到别人在图书上的‘作品’以后,第一反应不是阻止自己出现类似的行为,而是诱发类似的行为。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借阅规则教育和借阅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杜绝这类行为仍非常有必要。

”对“上自习时,班上乱哄哄的我会加以制止”这一说法,仅有3.8%的回答者表示“完全符合”,而76.0%的回答者选择了“不确定”、“不太符合”或“很不符合”。

可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仅停留在“不损人”的“不作为”层面,而没有达到主动参与、以社会为己任的“作为”层面。

如果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能提高到积极主动的“作为”层次,他们仍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不放,那社会的整合将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社会的凝聚力将难以形成,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也将很难实现。

对“我总是乐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这一说法,仅有45.6%的回答者选择了“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对社团的责任感淡漠。

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社团组织中去体验成功的荣耀和失败的遗憾,学习承担社会责任。

对“我想入党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前途”这一说法,仅有25.3%的回答者选择了“很不符合”或“不太符合”。

也就是说,近75%的回答者对“入党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前途”是不持否定态度的。

可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利己性,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是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现实负责,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个人生活,而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太少。

因此,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是教育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

(四)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责任感国家(民族)责任感是指个体在所属国家或民族生活中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下是四道与国家(民族)责任感相关的态度测量题目的调查结果:如表5,对“我赞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点,73.3%的回答者选择了“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而仅有6.4%的回答者持否定态度,表示“不太符合”或“很不符合”。

可见,当代大学生主观上并不否认自身应承担社会责任。

但一旦涉及具体利益时,他们又往往表现出明显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

如在对“我偶得一幅古代名人的书画,我会卖给博物馆收藏而不是高价卖给他人”这一观点的回答中,就仅有13.6%的回答者选择了“完全符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