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创新策略
来源:《新闻实践》杂志
目前,国内各级电视台都有对应的时政新闻栏目,上有央视《新闻联播》,省一级有各省的“卫视新闻联播”,城市台则有本土的时政新闻栏目。
本文以台州广播电视总台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台州新闻》为例,拟对城市台在时政新闻的创新和改进方面的探索作一番梳理。
打破时政和民生的界线
台州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有《台州新闻》和《百姓说话》,节目定位一目了然。
在以往的操作中,《台州新闻》以传统意义上的时政题材为主,包括会议、领导活动、部门动态等等。
前几年,《台州新闻》的收视率相比其他兄弟栏目,始终未见优势,我们一直在思考,一档栏目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去年,冰雪灾害、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时,各级电视媒体打破常规,推出大容量的特别报道,成为收视热点;全国“两会”、应对金融危机等相对较“硬”的题材,央视特别是二套经济频道则同样以普通民众的新闻诉求为报道出发点,满足普通民众的新闻需求,在影响力和收视率方面取得突破性的绩效。
这一切,都让我们领悟到,题材不是局限、不是决定一个媒体和栏目成败的关键,唯有回归新闻本源、满足民众的新闻期待才是要害。
今天的中国,胡锦涛书记可以和老区人民聊家常,温家宝总理可以在灾区群众家里炒菜,“官”和“民”从未这么接近过,阶层的隔阂从未这么淡化过。
大环境如此,我们的电视新闻,为何还要固守“时政”和“民生”的界线呢?只要是观众想了解的,只要是包含了有效传播信息的,都可以作为像《台州新闻》这样的栏目采制和播出的节目源。
在这样的节目理念下,《台州新闻》既保持它原本的使命,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主要领导的活动、时政会议、重要部门动态的报道,同时也高度关注了社会民生,诸如应对金融危机、重大案件(震惊一时的“绿意”老总被杀案、“江南船王”枪杀案等)、群体性事件、热议话题(禁塑令的实行、养路费取消、
燃油税提上议程)、甚至社会丑恶现象(大溪红灯区事件)等等。
因此,栏目收视率维持在3.5以上,稳居省内同类节目前列。
“规定动作”出新
作为地方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台州新闻》有很多硬性的报道任务。
如何在“规定动作”范围内,体现出它独特的声音和存在价值并为观众所接受呢?
主题报道动态化
主题报道,往往以重大社会事件和现象为背景和对象,担负着宣传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解读政策法规等重任,是每个主流媒体不可回避的题材和任务。
《台州新闻》一年到头主题报道不断,我们的经验是,重大主题报道行动化、日常主题报道动态化。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台州新闻》以大型新闻行动的形式开展主题宣传。
经过精心策划,由台州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推出《台州推动力》正式启动, 30名记者分组走访30年来对台州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的原发地,寻访当年的重要事件决策者、新闻当事人和亲历者,采制三十集电视述评报道。
股份制经济、台州制造、党代会常任制、民主恳谈、台州精神、新台商、撤地设市等等,都随着新闻行动的行进出现在电视画面中。
金融危机袭来,《台州新闻》以空前的热度密度关注如何防御、摆脱经济危机,推出了系列专栏《台州信心》。
这组专栏全部以动态的“访谈访问”为主线,新闻主播演播室访谈,记者企业调查走访,经济理论和数据以“访”的形式从经济部门官员、企业家口中娓娓道来,对于台州企业“危”中寻“机”、早日摆脱困境提供了指导作用。
时政报道“人性”化
怎么使时政报道活起来呢?我们运用较多的一个办法是适时、恰当地运用同期声、现场声,让时政报道透出“人性”的味道。
第二届台州商人大会开幕时,记者的文稿并不是通篇“要求”、“强调”,而是插入了市委书记这么一段同期声:“台州,永远是我们的共同家园。
无论你们离开台州多久,你们永远是台州的一份子;无论你们离开台州多远,台州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