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强化练习题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目贵明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
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辐辏[còu]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选自《管子•九守》)【注释】①贵:以……为贵。
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
)③聪:听力好。
④智:思维敏捷。
⑤辐辏:车轮的辐条。
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
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
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
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
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
(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
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阅读训练】1、解释①贵:(以……为贵)②聪:(听力好)③智:(思维敏捷)④塞:(受蒙蔽)2.翻译: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
3.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及意思是:耳聪目明。
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人有负盐负薪者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
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释:放下。
②藉:垫衬。
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③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本篇选自《北史·李惠传》。
④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⑤群下:部下,属员。
⑥实:事实,真相。
【译文】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
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
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
⑴藉.背(垫、衬)⑵顾.州纪风(回头看)⑶咸.无答者(都)⑷得其实.矣(结果、事实)2、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同释重担息树阴。
一同放下重重的担子在树阴下面休息。
⑵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用手杖(棍子)击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
3、评价一下李惠。
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多。
4、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试讲述一例。
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狄人杰审案等等。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孔子见罗雀者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ɡàn ɡ]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
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
后又借指雏鸟。
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④戆(zhu nɡ):愚。
败:祸乱,祸害。
【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大雀从.黄口(跟随)2.孔子顾.谓弟子曰(回头)3.利.食而忘患(贪图)4.善惊以远.害(远离)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君子而远小人有相似之义。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④养以公田百亩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
龙阳濒临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
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
青文胜叹息说:“我用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
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
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
【参考答案】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2.①(A)②(B)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①布,衣素②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④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⑤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选自《列子》)【注】①曰:名叫。
②素:白色的。
③缁(zī):黑色。
④扑:打、敲。
⑤向者:刚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天雨.()(2)子亦犹是.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3.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
天上下起了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
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作是你,你也会像它这样做的。
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1.(1)下雨(2)这样2.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3.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怪他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
或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文征明习字文征明临(1)写《千字文》,日(2)以十本为率[lǜ](3),书(4)遂(5)大进。
平生于(6)书,未尝(7)苟且(8),或(9)答人简札[zhá](10),少(11)不当意,必再三易(12)之不厌(13),故(14)愈老而愈益(15)精妙。
(《书林纪事》)【注释】(1)临:临贴,照着字画模仿。
(2)日:每天。
(3)率:标准。
(4)书:书法。
(5)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尝:曾经。
(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9)或:有时。
(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稍微。
(12)易:改换,更换。
(13)厌:嫌麻烦而讨厌。
(14)故:所以。
(15)愈益:愈加,更加。
【译文】文征明临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
(书法、于是,就)②平生于书..。
(对于、对、写字)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临摹、临贴,照着字画模仿)④或.答人简札。
(有时)2.翻译下列句子①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稍微有一点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②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
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
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