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和地理环境单元练习题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和地理环境单元练习题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练习题一、单选题读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图(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读图回答下题。

1.曲线③所代表人口迁移现象,在下列城市中已有所体现的是A. 伦敦B. 巴西利亚C. 新德里D. 墨西哥城2.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的分别是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②①③④D. ①②④③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题。

3.“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D.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4.“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的问题C.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D.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

目前阿拉斯加州人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km2,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

读下面“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完成下列题。

5.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6.影响阿拉斯加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 自然资源B. 科技水平C. 地区开放程度D. 生活消费水平巴西是南美洲国土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

巴西原首都为里约热内卢。

为开发内地,1956年开始,经过三年零七个月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首都城市--巴西利亚在荒地上建成。

预计到2030年,巴西利亚城市人口将达到2000万人。

图1为巴西地形分布示意图,图2为巴西人口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题7.巴西利亚和里约附近均为巴西人口较密集区,其相同成因为A. 地形B. 气候C. 海陆位置D. 发展历史8.巴西利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可能是A. 生物多样性减少B. 环境污染加剧C. 下渗量增加D. 垂直分异显著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据此完成下列题。

9.青海、西藏可承载人口少的原因是( )A. 资源匮乏B. 土地面积小C. 生态脆弱D. 气候干旱10.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承载人口数量远超其过去预测的极限,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 消费水平降低B. 矿产资源增多C. 科技水平提高D. 耕地资源增多如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

读图回答小题。

11.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数量增加B. 科学技术进步C. 消费水平提高D. 土地资源减少12.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A. 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B. 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C. 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D. 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

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

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读图,回答下列题。

13.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 )A. 1950~1960B. 1960~1970C. 2000~2010D. 2040~205014.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 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B. 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C. 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D. 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15.有人认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较30年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是当前生育政策调整的考虑因素之一,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增加可能得益于( )①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②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极大改善③地区开放程度的极大改善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测)。

据此完成小题。

16.下列关于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A. 湖北省比河北省晚B. 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晚C. 季风区比非季风区早D. 东北地区比西北地区早17.上海最先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原因不包括A.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B.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C. 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大D. 地方户籍政策限制多18.到203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先后实现人口“零增长”,由此可以推断出A. 2030年社会养老负担最轻B. 省际人口迁移对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没有影响C. 我国总人口“零增长”将出现在2030年D. 2030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可能会减少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9.2010—2011年该城市A. 管辖范围扩大B. 人口密度约增加40%C. 等级有所降低D. 新生儿约200万20.统计时段内,该城市A. 户籍人口比例不断下降B. 人口迁移以迁入为主C. 平均通勤距离不断缩小D. 在区域内影响力下降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

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万人)2010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 788.5~1 870 1 841.5~1 935 1 894.5~2 000(1)读图甲,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2010年的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

读图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22.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2)江苏内部的人口迁移流向主要为苏北人口向苏南迁移,影响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3)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南京,但常住人口数量远不及南京,主要是受因素的影响。

(4)分析人口迁入对苏南地区的影响。

23.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 1 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

(2)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地区之一,据分析研究西藏地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西藏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

(3)我们应如何判断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答案】1. A2. D3. C4. B5. C6. A7. B8. D 9. C 10. C 11. C 12. A 13. B 14. B15. A 16. D 17. C 18. D 19. A 20. B21. (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低,老年人口比重高,处于严重老龄化阶段。

(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有利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

不利影响: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度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人口增加的变化趋势。

(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

为提升人口容量,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展,其人口容量就越大。

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22. (1)不平衡、南部人口密度大,北部人口密度小。

(2)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3)政治(4)缓解劳动力不足(或提供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文化、科技等方面交流;增加资源、环境、就业、住房、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

23. (1)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人口的环境容量大。

(2)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的增多等。

(3)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