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1)第二部分本科教学工作状况 (4)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4)(一)办学定位明确,规划科学合理 (4)(二)领导班子能力不断提升 (10)(三)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巩固 (11)(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现雏形 (13)(五)合作教育初见成效 (14)二、教师队伍 (15)(一)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15)(二)教师队伍结构基本合理 (15)(三)教师培养培训务实有效 (15)(四)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17)(五)师德建设取得实效 (17)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19)(一)教学经费投入稳步增加 (19)(二)教学基本设施不断完善 (19)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22)(一)专业建设成效明显 (22)(二)培养方案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 (23)(三)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不断丰富 (24)(四)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形式多样 (25)(五)实验教学不断加强 (25)(六)实习实训稳步推进 (26)(七)社会实践扎实开展 (26)(八)毕业设计(论文)管理逐步规范 (27)五、质量管理 (28)(一)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基本合理 (28)(二)教学管理制度基本规范 (28)(三)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 (29)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32)(一)学风建设全面推进,学习氛围浓厚 (32)(二)学生指导措施得力,服务工作到位 (33)七、教学质量 (35)(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35)(二)学生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 (36)(三)体育美育并重,学生身心健康 (38)(四)师生对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38)(五)学校办学影响和社会声誉逐渐扩大 (39)第三部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41)一、服务地方、培育特色深化不够 (41)(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41)(二)改进措施 (42)二、师资队伍还不能适应学校发展需求 (45)(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45)(二)改进措施 (46)三、办学基本条件还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49)(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49)(二)改进措施 (50)四、专业与课程建设力度不够 (53)(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53)(二)改进措施 (54)五、质量监控体系运行质量需要提高 (56)(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56)(二)改进措施 (57)六、学风建设需要改进 (58)(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58)(二)改进措施 (58)第一部分学校概况菏泽学院地处‚中国牡丹之都‛——山东省菏泽市。
菏泽市位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辖八县一区和市开发区,总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人口968万,西依中国母亲河——黄河,东邻儒学发源地——曲阜,黄河文化、儒家文化、牡丹文化、水浒文化交融荟萃,素有‚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是以花城、水邑为特色的平原森林城市。
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著名政治家伊尹、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子、农学家汜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王禹偁、晁补之、教育家何思源、抗日名将赵登禹等赋予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当代著名歌唱家彭丽媛、表演艺术家李雪健等是菏泽儿女传承与创新灿烂文化的典范。
多彩绚烂的菏泽历史文化,为菏泽学院提供了丰富营养,成为滋润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源泉。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49年初的冀鲁豫区第二师范学校,1949年8月,定名为平原省立菏泽师范学校;1952年12月,更名为山东省菏泽第一师范学校;1958年8月,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建为菏泽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原菏泽师范专科学校、菏泽教育学院、菏泽广播电视大学合并,同时并入菏泽师范学校、菏泽农业学校的有效资源,组成新的菏泽师范专科学校,筹建菏泽学院;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菏泽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层次的菏泽学院。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努力把菏泽学院建设成为‚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普通本科高校,建院升本之初,学校先后开展了‚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大讨论和以‚特色、质量、创新‛为主题的大讨论,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菏泽学院、怎样建设菏泽学院‛的问题,制定了‚353‛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2005-2007年,逐步扩大本科办学规模,更新办学理念,形成本科意识,基本完成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管理体制的结构性调整;第二步,2008-2012年,夯实办学基础,培育办学特色,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形成良性发展态势;第三步,2013-2015年,稳定办学规模,整合办学资源,突出内涵发展,提高育人质量,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
提出办学要坚持‚三个紧紧依靠、三个紧紧围绕‛,实现‚六个基本转变‛: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的艰苦奋斗,紧紧依靠改革开放;紧紧围绕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紧紧围绕菏泽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培养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会创新的优秀毕业生;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由教师教育为主向多科性教育,由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由学历教育向培养培训并举,由面向地方向面向山东、走向全国,由政府办学向多种成份办学的转变。
全校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353‛发展战略为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兴校,坚持改革创新、人才强校,坚持科学管理、依法治校,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得以明确,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得以传承弘扬,‚一个保持、两个强化、三个围绕‛的办学特色培育思路基本形成。
学校坚持把建设合格本科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抓不放,将以评促建作为常态化的工作长抓不懈,依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确定了‚评建工作不断线,阶段检查保质量‛的评建工作思路,每二至三年进行一次校级教学工作评估,形成了‚评估常态化、常态评估化‛的自评自查长效工作机制。
近年来,学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契机,‚外要政策求扶持,内聚人心谋发展‛,努力做到‚硬件基本合格,软件争取优秀‛,达到‚以评促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取得了较好效果。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451亩,建筑面积51.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00余万元,纸质图书158万册、电子图书105万册,期刊2200余种。
现有本科专业43个,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
面向25个省、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6800余人,继续教育在读生5400余人。
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
现有教职工1327人,其中在编教师87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58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78人。
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
菏泽学院历经63年的办学历史,筚路蓝缕,薪火相承,已发展成为鲁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
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山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平安校园、山东省高校绿化管理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奖励。
菏泽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第二部分本科教学工作状况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建院升本以来,学校领导班子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进一步丰富完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思路,逐步培育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
(一)办学定位明确,规划科学合理一是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
建院升本以来,学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深入调研、学习交流、探索总结,逐步提出了‚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办学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抓住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内涵发展,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增强综合实力,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目标定位:到2015年,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育人质量明显提高,形成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
办学类型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型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注重发展特色专科教育,菏泽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巩固文理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打造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工科类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建立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若干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定位: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政合作教育,培养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菏泽、服务山东、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实用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出基地。
二是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需要。
升本之初,学校开展了‚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大讨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353‛三步走发展战略。
‚353‛发展战略将学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迎接上级主管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三年验收;第二个阶段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第三个阶段,通过整改提高,将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
结合‚353‛发展战略的实施,制定了学校‚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3个子规划及各院系发展规划。
在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4个子规划及各院系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