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单项选择题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C )。
A.德治思想B.人治思想C.礼治思想D.道治思想2.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B )。
A.男女有别B.亲亲、尊尊C.嫡长继承D.兄友、弟恭3.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 A )。
A.兼相爱、交相利B.尚同、尚贤C.天志、明鬼D.远交、近攻4.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B )。
A.严刑峻罚B.无为而治C.小国寡民D.君尊臣忠5.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 C )。
A.孟子B.庄子 C. 苟子D.申不害6.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B )。
A.子产B.商鞅C.贾谊D.孟子7.非的变法观点是( C )。
A.祖宗不足法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C.法与时转则治D.礼、刑、道迭相为用8.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B )。
A.重农主义B.重商主义C.重工主义D.工商并重9.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B )。
A.孟子B.斯C.陆贾D.吕不韦10.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于( B )。
A.战国B.汉代C.隋唐D.宋元11.《子》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思想是( A )。
A.道家B.墨家C.农家D.兵家12.颂重法主的主要容是( A )。
A.恢复肉刑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C.法令画一,执法必严D.“刑九赏一”13.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A )。
A.嵇康B.王弼C.郭象D.杜预14.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B )。
A. 天道B.礼C.经义 D. 人情15.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 C )。
A.《法经》B、《九章律》C.《唐律疏议》D.《大元通制》16.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C )。
A.理B.利C.势D.力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 A )。
A.主恢复肉邢B.主取消肉刑C.主扩大赎刑D.主取消赎刑1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 C )。
A.仲淹B.司马光C.王安石D.宋神宗19.元朝耶律楚材主治国用( C )。
A.法术B.权术C.儒术D.道术20.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A )。
A.重刑B.轻刑C.中刑D.省刑21.提出“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家是( C )。
A. 征B.朱熹C.居正D.戴震22.源的著名论断是( C )。
A.天下婚姻不论财B.专以法律为治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为天下非为君23.提出“礼乐刑罚起源于农”观点的是( B )。
A. 曾国藩B.龚自珍C.洪秀全D.邹容24.洪秀全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启发,创立了( A )A.拜上帝会B.小刀会C.兴中会D.天地会25.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 C )。
A.谭嗣同B.伍廷芳C.之洞D.度26.提倡“变法维新”,坚持君主立宪的是( B )。
A.地主阶级改革派B.资产阶级改良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地主阶级顽固派27.清末修律的指导方针是( A )。
A.中外通行,有裨治理B.禁绝鸦片,宜用重典C.广收人才,治法在人D.西学为体,中学为用28.在中国近代,主兼重法治与人治的学者是( A )。
A. 家本B.之洞C.章太炎D.劳乃宣29.认为,中国古代最好的制度是( C )。
A.行政B.监察C.考试D.司法3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 D )。
A.梁启超B.鸿章C.洪仁汪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题1.道家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主( ABC )。
A.“绝仁弃义”B.“绝圣弃智”C.“绝巧弃利”D.“立公弃私”E.“弃礼废道”2.朝“法治”思想的容有( BCD )。
A.礼B.法C.术D.势E.义3.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 BCDE )。
A.严刑峻法B.安人宁国C.法贵简当D.德主刑辅E.明正赏罚4.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有( ABCD )A.律简刑清B.原情定罪C.废除酷刑D.严于治吏E.增设律学5.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主要观点有( BCE )A.因伦制礼,因礼制刑B.法须统一、平等C.“平恕”为审断之本D.法学盛衰与政治无关E.法学盛衰与政治相关6.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7.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
A.主“正名”B.主“礼乐征自天子出”C.主“父子相隐”D.反对“铸刑鼎”8、墨翟认为政治首先要解决的“三患”是()。
A.民饥B.民寒C.不得息D.民死9.关于“法”的起源,法家认为()。
A.人类社会之初并没有法B.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法天造地设的神物D.法权神授10.董仲舒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包括()。
A.《春秋》“大一统”思想B.“更化论”C.“罢黜百家”,统一思想D.“天人感应”与天罚论三、名词解释1、律学——形成于汉时期;依据儒家的经义来研讨、注释法律,对当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大德而小刑”——董仲舒提出的法律思想;要旨是治国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相互为用;其理论根据是“阳德阴刑”论。
3、《大学衍义补》——明代丘壑的著作;该书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专门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发。
4、五权宪法——法律思想的重要容;将西方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与中国的考试权、监察权结合起来,组成五权分立的“五院制”政府;想以此克服西方制的弊端,实现“直接民权”5、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为了使统治合法化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是天常”,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6、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不要效法先王,不承认先王的礼义。
既否定和批判“先王之礼”,要打破旧思想、旧制度的羁绊,实行革新。
7、兼相爱,交相利——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的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指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
8、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这是杜预提出来的立法原则。
意思是:法律的文字要简明通俗,条例应明白准确、直截了当;法律的形式要单纯,概念要明确,条文要简约,不要烦密。
9、铸刑书——这是春秋时期子产的一项法律改革。
即将刑法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公布。
它开创了世界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10、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
意思是说:“先王”及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
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
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
11、三纲五常——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12、安人宁国——世民军臣吸取隋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提出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方略。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兵戈的政策,重视法制,力戒奢靡,从而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的局面。
在这种“安人宁国”的方针指导下,世民时代出现了“贞观之治”。
13、文武设——这是王充法理思想的一个方面。
他认为一德一力,一文一武,都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要“文武设”、礼法兼用。
但比较起来,王充认为礼义德教更为重要。
四、简答题1、简评慎到“立公”“弃私”的法律思想。
答:(1)为了保证法的贯彻实施,慎到主“立公”“弃私”。
(2)“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君主的权势应当通过推行“法治”来体现,而不能随自己的好恶(即“行私”)来表现。
(3)它在当时有反对贵族世袭特权和约束统治者个人独断专横的作用。
2、略述王夫之立法思想中的因素。
答:(1)“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2)立法“必循天下之公”;(3)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4)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5)这一思想主在明末清初具有启蒙的先进意义。
3、简述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答: (1)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用自上而下的改良办法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
(2)“时移法亦移”,“不变则亡,全变则强”。
只有变法维新,才能使中国救亡图存。
(3)制定新的“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设议院、开国会、建法院等。
(4)以“公羊三世”说作为君主立宪和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5)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改良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障碍。
4、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的特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反封建性。
他们尖锐地揭露和批判清朝的封建专制主义法制的不平等、暴虐、黑暗和腐朽。
(2)性。
他们热情地设计出了资产阶级国的方案,宣传和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主学习西方的分权学说和法治原则,建立保障人权和自由的新法制。
(3)民族性。
的“五权宪法”学说、章太炎的“四权分立”主,都是力图将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的具有民族性的法律思想。
尤其是“五权宪法”,堪称为近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学说。
(4)一定的反帝性。
他们坚决主推翻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朝政府,建立主权平等的民族独立国家,要求收回治外法权,在通商口岸制定适用中外的法律。
这不但是反封建的,而且也是反帝国主义侵略的。
5、简述墨家“兼爱”与儒家“爱人”的区别。
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爱人”表面相似,但实际容和实质完全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儒家强调“亲亲”,重视亲疏远近,主爱有差等;而墨家则强调“天之爱人也,博于圣人之爱人也”,即普遍地爱,平等地爱,在相爱上打破贵贱贫富的界限。
(2)儒家的“爱人”是先己后人,由己及人;墨家则强调“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是有人有己,先人后己。
(3)儒家的“爱人”,反对言利;而墨家则主把“爱”与“利”结合起来,以“交相利”作为“兼相爱”的基础。
6、周公“慎罚”论的主要容。
答:主要容是:(1)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2)反对族诛连坐,主罪止一身。
(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4)刑罚适中。
7、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律思想。
答:.荀子继承孔、孟人治的思想,强调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大于法律。
他认为:(1)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