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通用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本科。
三、学分与学时:总学时为10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36学时,学分为6分。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细胞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生理、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生殖等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目的是掌握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断定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机体各组织、器官活动的规律及其功能和功能的调节,为后续课程和医疗卫生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医学生学习生理学,要树立科学的观念,以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客观地认识人体生命现象、规律,运用辩证思维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和归纳,逐步积累、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把抽象的生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六、教学重点: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教学内容围绕概念、分类和特点、功能和意义、产生机制、调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产生机制、生理功能及其调节等为重点。
七、主要先修课程:本课程先修课程有《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等课程。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生理学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的任务。
3.熟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生理学的概念。
【难点】生理学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主要内容】1.生理学任务。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目的要求】1.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熟悉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重点】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主要内容】内环境与稳态。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目的要求】1.掌握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
2.掌握正反馈的概念;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并能举例来区别正反馈和负反馈。
3.熟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概念。
5.熟悉自身调节的特点。
6.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重点】机体对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
正反馈的概念,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典型例子。
【难点】神经调节的方式;反馈控制系统。
【主要内容】1.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2.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单纯扩散与几种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掌握钠泵的概念及其作用。
3.熟悉钠泵的生理意义。
4.了解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和特点。
5.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重点】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和特点,钠泵的概念及钠泵的作用。
【难点】膜蛋白介导的物质跨膜转运。
【主要内容】物质的跨膜转运第二节细胞的信号转导【目的要求】1.掌握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第二信使的概念。
2.掌握属于第二信使的常见物质。
3.熟悉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几种主要途径传导机制。
4.了解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两种信号转导。
【重点】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第二信使的概念,第二信使的物质:cAMP、IP3、DG、cGMP和Ca2+。
【难点】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传导机制。
【主要内容】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第三节细胞的电活动【目的要求】1.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2.掌握动作电位与局部兴奋的特点。
3.掌握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
4.掌握兴奋性、阈值(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
5.掌握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
6.掌握细胞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规律。
7.熟悉兴奋、刺激的概念。
8.了解膜两侧电荷分布状态术语: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复极化。
【重点】兴奋性、阈值、阈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动作电位与局部兴奋的特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阈值与兴奋性关系,细胞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
【主要内容】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3.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目的要求】1.掌握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主要过程。
2.掌握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3.熟悉粗、细肌丝的分子组成。
4.熟悉力学分析中的前负荷、后负荷的概念。
5.了解横纹肌收缩的过程。
6.了解前负荷、后负荷对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影响因素。
【重点】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难点】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前负荷、后负荷对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横纹肌。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目的要求】1.掌握血液的组成。
2.掌握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及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生理作用。
3.掌握血液pH值正常范围及主要缓冲对。
4.血细胞比容的概念,人体正常血量。
5.熟悉血液的主要生理作用。
6.了解血浆蛋白主要生理功能、血液比重和血液的粘度。
【重点】血细胞比容的概念,人体正常血量,血液的组成,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生理作用,血液pH值正常范围及主要缓冲对。
【难点】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生理作用。
【主要内容】1.血液的组成。
2.血量。
3.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红细胞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
3.掌握白细胞分类、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
4.掌握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
5.熟悉红细胞生成所需几种主要物质及其主要作用,熟悉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部位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6.熟悉红细胞、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7.了解红细胞的破坏。
8.了解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重点】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红细胞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白细胞分类、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生理功能。
【难点】细胞沉降率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1.红细胞生理。
2.白细胞生理。
3.血小板生理。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目的要求】1.掌握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2.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3.掌握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掌握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血清的概念。
5.掌握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与区别。
6.掌握肝素、枸橼酸钠的主要抗凝机制。
7.熟悉控制血液凝固的主要因素。
8.了解血液凝固的全过程。
【重点】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血清、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区别,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肝素、枸橼酸钠的主要抗凝机制。
【难点】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区别,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调控。
【主要内容】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2.血液凝固及其调控。
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ABO血型分型,并学会ABO血型的鉴定方法。
2.掌握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血型、凝集原、凝集素、红细胞凝集的概念。
4.掌握交叉配血试验的概念及其对输血的指导意义。
5.熟悉Rh血型的分型及鉴定。
6.熟悉ABO血型的遗传规律。
7.了解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
8.了解输血的基本原则。
【重点】血型、凝集原、凝集素、红细胞凝集的概念;ABO血型分型,ABO血型的鉴定方法;交叉配血试验的概念及其对输血的指导。
【难点】ABO血型的鉴定方法。
【主要内容】1.血型与红细胞的凝集。
2.红细胞血型。
3.输血的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瓣膜、心室内压、心室容积和血流变化的特点。
2.掌握第一心音、第二心音产生机理及特点。
3.掌握心脏泵血功能评定的搏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
4.熟悉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4.熟悉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的概念,熟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5.了解心动周期的各个时期与心电图、心音产生的对应关系。
6.了解心脏做功量。
【重点】心动周期、搏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的概念,心脏泵血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瓣膜、心室内压、心室容积和血流变化的特点,第一心音、第二心音产生机理及特点。
【难点】心脏泵血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瓣膜、心室内压、心室容积和血流变化的特点。
【主要内容】1.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3.心泵功能的贮备。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目的要求】1.掌握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2.掌握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以及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
3.掌握期前兴奋、代偿间歇、房室延搁的概念。
4.掌握心电图概念及各波段代表的生理意义。
5.熟悉窦房结P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及跨膜电位的特点。
6.熟悉心脏传导系统的传播途径和特点。
7.熟悉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期前兴奋、代偿间歇、房室延搁、心电图的概念,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心电图各波段代表的生理意义。
【难点】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
【主要内容】1.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3.体表心电图。
第三节血管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形成条件2.掌握动脉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学会结合实例分析。
3.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4.掌握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5.掌握基本概念: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血压、微循环、中心静脉压。
6.熟悉微循环各血流通路的主要功能。
7.熟悉组织液生成机理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8.了解淋巴液的生成和血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9.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血流量及血流阻力。
【重点】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血压、微循环、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血压正常值,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