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演示实验的改进引发的学生创新思维
赵东旺王瑞珍(郑州师范专科学校
450100)
人教社高中化学教材中,浓硝酸和铜反应
的演示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生成的二氧
化氮用无色塑料袋罩起来,尽管容易观察
气体的颜色,但是观察后的气体还是排放
到大气中。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对学
生进行环境教育,当然,实验也缺乏情趣
性,不能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中作了如下改进,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时,先在试管中加入1毫升浓硝酸,然后将橡皮塞(事先在一次性注射器里装5 mL水)塞上。
调整图中铜丝的位置,两种物质发生反应。
随着反应的进行,可观察到红棕色的NO
2
气体,同时,烧杯里有气泡冒出。
待试管中红棕色气体充满时,将铜丝稍稍提升,离开液面,反应即可停止。
这时,若推动注射器,把水
加入试管中,可以将试管里的NO
2
气体吸收掉,而烧杯里的水则自动流入具支试
管中。
该装置简单,容易操作,现象明显;能够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避免NO
2
气体污染空气;实验装置有多重功能。
既可以收集NO
2气体,又可以看到NO
2
气体
被水吸收,此时可以看到生成的NO无色气体,同时又看到水被倒吸的现象,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这是课堂上演示的结果。
临近下课时,学生仍然处于兴奋状态,还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
再次来到课堂时,几个学生高兴地来到我的面前说:“老师,我们把您做的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作了改变,您看,这是我们设计的装置图。
” 我一看,设计的装置图是合理的,随即说道:“你们真棒,课后到实验室进行试验,验证装置的可行性。
”后来经过实验证明,这些学生设计的装置是可行的,其图如下
与演示实验装置不同的是,他们把注射器和三通管连在一起,如图(1)。
反应停
气体,而烧杯里的水受到大气压的作止后,用注射器通入适量的水,吸收掉NO
2
用,流到B试管里,效果比较明显。
更让我高兴的是,另外一个学生的设计。
装置图如下:
他的做法是:在图(2)的烧瓶中,铜和浓硝酸反应,接着把烧瓶倒立如图(3)。
待反应结束后,沿着箭头方向打气,将瓶中的水压倒烧瓶中。
流向烧瓶的水吸收NO
,烧瓶内部压强降低,而瓶中的水受大气压作用,即可沿导管上涌形成喷泉2
实验,效果明显。
对于学生的这些表现,我随即给予鼓励,并引导说:“你们可以互相讨论,评价自己的作品,构思更加完美的设计。
”后来有一位学生,开始构思如何把生成的NO气体进一步氧化等问题。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创新行动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学力,才有可能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