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版口腔修复学0303

第七版口腔修复学0303

(六)印模与模型制取牙体缺损各种修复类型的印模和灌注模型基本相同,其方法有以下方面:1.制取印模根据牙列形状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有孔托盘,要求托盘能盖过制备牙近、远中两个以上的邻牙。

严格按弹性印模材料生产厂家的说明取粉末和液体或粉末和水,调和后置于托盘内。

先用手指取少量印模材料,压人窝洞内,使窝洞内的气体溢出,再把托盘送人口内,保持托盘稳定,待印模材料凝固后轻轻取出。

印模应清晰、完整。

确定印模符合要求后,将托盘外边缘多余的印模材料削去,同时,取对颌印模和记录正中 蜡 。

此外,可用琼脂和橡胶印模材料。

其印模的清晰程度、准确性以及体积稳定性和弹性均优于藻酸盐印模材料。

以 橡胶印模材料最佳 。

2.灌制模型及制作可卸代型 制作可卸代型有两种方法,即灌工作模型同时加钉法及灌工作模型后加钉法。

(1) 灌工作模型同时加钉法 :在制备牙的印模中央,沿其长轴方向插入一个锥形多面体金属桩或钉,桩的头部应略大于根部,形成倒凹或齿状,以利于桩和人造石的固位。

将桩的根部用一小发夹夹住,确定桩的头部位置在制备牙的印模中央,且不与印模材料接触,根部顺其长轴方向排列。

再把小发夹的两端用蜡固定在托盘的边缘上,确保桩和发夹在灌注模型时不移动。

分两层灌注模型,第一层为人造石,第二层为石膏。

按比例调和人造石,振动橡皮碗,使调拌时混入人造石的气泡排出。

先取少量调好的人造石,从印模较高位置处小心灌人。

将托盘放于橡皮碗边缘或振荡器上,轻微震动,使人造石从龈端流至印模最低处,排出气泡。

人造石应充满印模牙冠至龈上1Omm.在人造石凝固后,灌注第二层模型硬石膏材料。

同时,用硬石膏灌注对 模。

待石膏凝固后即可脱模。

(2) 灌工作模型后加钉法 :严格按比例调拌人造石灌注工作模,将托盘放于橡皮碗或振荡器上震动,人造石必须超过牙龈线1Omm以上,待模型凝固后,仔细分离印模和模型。

模型放置24小时后,用模型修整机修整模型四周及底部,修整后的模型底部到患牙颈缘的厚度为lOmm,且底部为平整的平面。

然后用打孔机在底部打孔形成复位钉孔及固位钉孔,安装钉后,应用模型底座成型器形成工作模型底座,继之锯代型,形成分段工作模的制作。

(七)修复体试合、磨光、粘固1.试合是指修复体制作好之后,在口内试戴,检查修复体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和质量要求。

发现缺点,应做适当调整,如存在无法改正的缺陷,影响修复质量者,应部分返工或重做。

在试合时,对修复体逐一检查和调整。

(1) 检查修复体 :将修复体洗净,仔细检查是否完整,有无缺损、皱褶、砂眼或缩孔,粘固面如有金属瘤、石膏、抛光剂等,应用砂轮或车针去除。

经初步磨光的冠,以75%乙醇消毒后方可在患牙上试戴。

(2) 就位 :将人造冠戴人制备过的患牙上并达到正确位置称为就位。

制备良好的修复体,经检查及小的调整即可沿就位方向戴人,修复体就位可借助手指压力、患者轻咬或轻轻用牛角锤敲击即可就位。

人造冠就位的标志有以下方面 :1) 人造冠的龈边缘到达设计的位置 :有肩领制备的颈缘应与冠边缘密合无明显缝隙。

人造冠就位后,以口镜柄或其他小器械柄叩诊,可听到高调实音而不是低调空音。

就位、固位良好的冠在就位时还可听到一声清脆的就位音。

2) 咬合基本良好 :制作良好的人造冠就位后,咬合应基本合适,或稍加调整即合适。

如咬合过高,常由于冠没有完全就位,故应先确定是否完全就位,然后进行调 。

3) 人造冠在患牙上就位后不出现翘动现象 :如果人造冠组织面有支点,如存在金属瘤等;或邻接过紧,改变人造冠就位方向,冠边缘卡在邻牙 面上:或因石膏代型磨损,人造冠的组织面变形出现支点等,可导致翘动现象,应仔细检查,并做相应磨改。

阻碍冠就位的因素很多,如牙颈部肩台不整齐、邻接过紧、人造冠过长、牙体制备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倒凹、铸造收缩等原因造成就位困难, 消除阻力后,一般可顺利就位。

若因蜡型变形;印模、工作模变形等造成就位困难,经调改仍不能就位时,则需重作。

(3)检查人造冠龈边缘1)长短:人造冠龈边缘长短合适的标志是,冠完全就位后,到达设计的位置。

若冠边缘过长,受压的牙龈组织出现苍白,患者有压痛感 ,应做相应的调整。

若人造冠边缘没有到达设计的位置则应重做。

2)密合:人造冠边缘与牙体组织间应无明显缝隙, 允许的微小间隙不超过0.1mm 。

用探针可探入,或发现明显缝隙,常是由于牙体制备不标准,取模不准,间隙涂料涂得过多过厚,石膏膨胀过大,蜡型不准等原因造成。

一般均应重做。

3)龈边缘外形与牙颈部一致:若人造冠龈边缘与牙颈部肩台外形不一致,可能造成菌斑附着。

如果边缘过厚,会高出牙颈部,影响龈隙沟的生理状态,刺激牙龈增生或出现炎症。

因此,应对悬突、台阶做修改,使之与牙颈部外形一致。

(4)检查冠外形及邻接关系:人造冠的外形应符合生理要求及解剖特点,其形态、大小、颜色尽量与对侧同名牙一致,与邻牙协调。

各外展隙和邻间隙应清晰,有利于食物排溢和保持龈乳头健康。

面、轴面外形应符合修复原则。

人造冠就位后,用细牙线检查邻接的松紧。

牙线勉强通过说明邻接正常 。

若牙线通过无阻力,说明邻接过松,可用加焊的方法恢复正常邻接。

若牙线不能通过而又有胀痛感,说明邻接过紧,可磨改邻接区修正。

邻接明显不良者应重做。

(5)调 :应在人造冠完全就位后进行。

原则上,调 应在修复体上进行,但当牙体制备不够及修复体厚度不够时,可适当磨改对颌牙,调过 的活髓牙应做脱敏处理。

调 应结合用咬合检查和患者主诉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并磨除早接触区,使修复体在正中 时有广泛接触。

在侧方 和前伸 时无早接触,并实现组牙功能 和尖牙保护 。

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牙列中平衡 者很少,且为有害因素,因此,人造冠修复体的调 应与全口义齿的调 有区别。

(6)患者试戴观察:修复体试合满意后,一般应做永久粘固,但如果患牙有轻微牙髓、牙周反应,或因对颌牙伸长,调 有困难,或一次戴修复体数目较多,颞下颌关节、肌功能不协调,患者对修复体质量、效果不满意者,可用暂时粘固剂粘固修复体,观察一段时间,待满意后再做永久粘固。

需试戴观察的修复体在试合、调 、磨光后,以75%乙醇消毒,用丁香油氧化锌粘固剂暂时粘固。

并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防止修复体脱落、丢失或误吞。

2.磨光、抛光是在修复体试合后,粘固之前进行。

修复体表面高度磨光、抛光可提高其耐腐蚀性、生物相容性和自洁作用,患者感到舒适、美观。

磨光、抛光的要求是:(1)应在试合完成后,咬合关系、外形、邻接均满意之后进行。

(2)应遵循细砂轮修平,橡皮砂轮、湿砂布轮磨光,干抛光布轮抛光,即 由粗渐细的过程 ,不得省略中间的操作步骤。

磨光面不应有任何粗糙面和纹理,反光均匀一致。

(3) 金合金用氧化铁抛光剂抛光,其他合金用氧化铬抛光剂抛光 。

3.粘固 是用粘固剂将修复体固定在患牙上的过程。

粘固剂在人造冠的固位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患牙固位形、抗力形不良的情况下,正确地选择好粘固剂,准确地进行粘固操作,对修复体的固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粘固剂的选择与使用:粘固剂起到填补并封闭修复体与牙体表面的缝隙、增加修复体对牙体表面摩擦力的作用,因而增加了两者间的结合强度。

传统的粘固剂磷酸锌粘固粉对牙髓刺激较小,是电、热的不良导体,但对牙体和金属材料的粘结力较低。

聚羧酸锌粘固粉对牙髓刺激作用小,粘结力较高。

树脂类粘结剂的粘结力强,不溶于水,封闭性好,但应注意冠边缘残余粘结剂刺激龈组织。

不论哪种粘固剂,均应在有效期内严格按说明使用。

其 最大被膜厚度一般不得超过30μm ,否则会增加被膜厚度而使修复体粘固后加高咬合。

(2)粘固前修复体的处理:修复体在试合满意后,应仔细清洗,去除油污、残留的抛光剂及切割碎屑。

用75%乙醇消毒、吹干 。

有条件者可用超声清洁器处理5分钟,以暴露出金属洁净面。

若修复体固位不良,应作如下处理:1) 粘固面喷砂处理 :处理前,冠边缘以胶布保护,用80目石英砂以0.2~0.4MPa压力下喷砂,去除金属表面沾染物。

2) 电解蚀刻 ,根据不同金属选择相应的酸蚀液体和电流条件,电解蚀刻粘固面。

3) 金属表面激活剂、偶联剂的使用 ,可改善粘固剂对金属的粘结力。

4)若修复体与牙体十分密合,可在粘固前 将粘固面制备出一纵向小沟,以利于多余的粘固剂排溢,防止升高咬合 。

若修复体过薄,也可在牙体轴壁上磨出一条纵行粘固剂溢出沟。

(3)粘固:以棉球或橡皮障隔湿,用75%乙醇消毒,以热空气干燥牙面。

调和粘固剂,分别放在修复体粘固面和牙体制备的沟、洞、钉洞或根管内,并在牙体颈缘涂布少许,修复体按就位道方向就位,前牙用手指加压或用木棒轻轻敲击加压,后牙则在 面垫一棉卷,让患者紧咬。

然后去除棉卷,仔细检查冠边缘,确实到位后,对冠再持续加压3~5分钟。

若用树脂类粘结剂,在冠就位后用小棉签、探针或牙线将多余粘结剂立即刮除,并仔细清理龈沟与邻间隙处。

待粘固剂结固后,以镰形刮匙或探针刮除修复体周围多余的粘固材料,必要时用小橡皮锥在口内磨光修复体边缘。

粘固完成后,应再一次检查咬合,必要时做相应处理。

然后对患者作修复体的使用指导和卫生指导。

如果暂时粘固,应规定复诊日期。

如果在试冠或粘固过程中刺激牙龈组织,龈沟内应涂布少许1%碘合剂以预防龈缘炎 。

▲四、修复体戴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一)疼痛1.过敏性疼痛(1) 修复体粘固后过敏性疼痛原因1)若患牙为 活髓牙 ,在经过牙体切割后, 暴露的牙本质遇冷、热刺激 会出现牙本质过敏现象。

2) 若牙体预备时损伤大,术后未采取保护措施 ,牙髓常常充血处于激惹状态。

3) 粘固时,消毒药物刺激、戴冠时的机械刺激、冷刺激加上粘固剂中的游离酸刺激 ,会引起患牙短时疼痛。

待粘固剂充分结固后,疼痛一般可自行消失。

由于粘固剂为热、电的不良导体,在口内对患牙起到保护作用,遇冷热不再出现疼痛。

4)若粘固后牙长时间持续疼痛,说明牙髓受激惹严重,或可发展为牙髓炎。

(2) 修复体使用之后出现过敏性疼痛1) 继发性龋 :多由于牙体预备时龋坏组织未去净,或未做预防性扩展。

2) 牙龈退缩 :修复时牙龈有炎疗、水肿或粘固后牙龈萎缩等,均造成牙本质暴露,引起激发性疼痛。

3) 粘固剂脱落或溶解 :修复体不密合、松动;粘固剂或粘固操作不良,粘固剂溶解、脱落、欠去封闭作用。

2.自发性疼痛(1)自发性疼痛原因1)其常见原因为 牙髓炎、金属微电流刺激和根尖炎或牙周炎 。

2)由于 牙体切割过多,粘固前未戴暂时冠做牙髓安抚治疗 ,牙髓受刺激由充血发展为牙髓炎。

3)修复体戴 用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自发性疼痛,多见于继发龋引起的牙髓炎 。

4)由于 修复前根管治疗不完善 ,根尖周炎未完全控制。

5) 根管侧壁钻穿未完全消除炎症 。

6) 咬合创伤引起的牙周炎 。

(2)自发性疼痛的处理1)牙髓炎引起的自发性疼痛因修复体覆盖不易定位,应仔细检查修复体有无松动、破损、缝隙及 障碍等,再做牙髓温度测试和活力试验,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是拆除修复体还是局部打孔,做牙髓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