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工业园区的故事

苏州工业园区的故事

苏州工业园区的故事再过几天,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将走进开发建设的第15个年头。

就像金鸡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养鱼塘神奇地变身为赫赫有名的城市景观公园一样,这里曾是“烂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鸟鼠嚣张”的景象,如今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工业园、国际化园林化新城区。

变化之大,令世人惊叹。

很多人知道,园区的发展借鉴了新加坡经验,但未必很清楚园区是叠加了借鉴与创新这两大法宝,才实现了这漂亮的跃升。

既学新加坡又有“苏州味”,园区用实践告诉世人,借鉴是前进的阶梯,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规划创新篇学习国外先进的“规划先行”、“规划即法”理念,目的是用最集约的手段,实现城市资源统筹经营的最佳化。

苏州工业园区用实践证明:比杭州西湖还大的金鸡湖城市景观公园,不仅不会变成公共财政的巨大包袱,而且还能成为园区发展的不竭财源——故事一领导可以换,规划不能变很多人到园区参观考察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惊奇于园区现在的模样和14年前的“蓝图”几乎“长”得一模一样。

易中天就曾称赞说:“园区严格地按规划实施建设非常难得,这是许多别的地方无法做到的,在园区,我找到了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模式。

”易中天说的一点不错,要“一模一样”的确很难,难在两个层面,首先,规划要好,才能14年来不折不扣地遵照进行开发建设;其次,执行要好,才能不变调不走样。

开发建设初期,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规划先行,曾任园区总规划师的时匡最有体会,“园区的规划是用英国的模式做的,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994年5月项目启动,我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做总体规划,花费3300万元;然后又在总体规划下做了150项单项规划,全部的花费是2亿元。

”园区与一般开发区不同,摒弃了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秉持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

在首期开发区,采用了由西向东“轴向布局”的形式: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由内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

这样,重型交通与轻型交通就分开了,居民上班和逛街的人流也分开了。

园区在规划中还首次引入了“白地”“灰地”的概念,在土地利用上,安排了大量的预留地;在道路交通方面,预留了发展轻轨交通、建设立交的余地;在严格维护总体结构的前提下,允许地块适当地分割、合并,这种有伸缩性的弹性规划,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了余地。

在园区“规划即法”,任何人不得凌驾于规划之上,正是树立起了规划的“铁权威”,使园区的行政管理层不能干预正常的规划审批,技术管理层无权更改通过法定程序确定的规划。

规划对于园区来说,不只是一堆漂亮的图纸。

科学的规划体系使园区在明确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功能布局和城市形态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各项开发建设,既创造了土地出让的高收益,也创造了低风险的投资环境,从根本上保持了投资者的长期收益。

故事二做景观不仅仅是扮靓园区金鸡湖畔有个“小鸟巢”,这是园区花了10多亿元建的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这个苏州的地标工程将“优雅一代苏州人”。

很多人不明白,园区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造个影剧院?看着房价蹭蹭往上涨,住在科文对面“星湖国际”的居民倒是很快明白过来了,“我们的房子升值了。

”其实,城市经营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景观做美了,配套做全了,这个地方的地块就能拍出好价钱。

金鸡湖从养鱼塘到城市景观公园,园区投入很大,请国际一流大师设计了八大景观,但这些投入是值得的,伴随景观形成的是沿湖地价迅猛攀升,一个高档楼盘的土地出让金就可把造景的钱收回来。

最近几年,园区到了产出期,每年土地回笼资金都在百亿元左右。

园区人自信地说,金鸡湖畔至今还留有“白地”,当这里的景观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在这里开发上亿元别墅只是时间问题。

故事三“惜土如金”才能“点土成金”园区很多项指标一直在全国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其中最让园区人自豪的是投资强度。

日立显示器(苏州)有限公司如今在园区的总投资已达1.35亿美元,单位投资强度高达2181美元/平方米,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7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7037人。

这都是因为园区开发者始终抱着“寸土寸金”的理念,努力把开发建设过程变成“点土成金”的过程。

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保证项目所需用地、对限制性产业严控项目用地、对禁止性产业停止供地的同时,园区还制订一系列科学的政策引导企业集约用地。

如对联建(苏州)科技有限公司的建设用地审批,坚持用多少、供多少,分期供应建设和研发用地,不在工业区内建造员工宿舍,一律租用已建成的集宿房。

从2003年开始,中新合作区对投资额低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原则上推荐进标准厂房,在周边乡镇,少于1公顷土地或低于5亿美元/平方公里的项目原则上不供地,一律进标准厂房或多层厂房。

正是因为严把用地闸门,提高用地门槛,目前园区工业地块每平方公里平均投资强度超过17亿美元。

园区还开创了一条“清淤、治水、取土、造景、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新模式。

通过对金鸡湖、阳澄湖、独墅湖等湖底清淤取土6000多万方,避免挖废耕地1.5万多亩,用于低洼地、沼泽地填土,相当于新增用地10平方公里。

很多人将园区的规划称之为一份“赚钱的规划”。

这里面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科学规划并严格执行,避免了建了拆、拆了建的资源浪费,再说现在的拆迁成本越来越高;二是许多国内外大公司冲着科学的规划而决定投资落户,规划成了引资的“摇钱树”。

这是园区从新加坡学来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园区结合中国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城市经营之道:开发要有节奏,2003年2月湖东第一次土地拍卖,每平方米土地的价格是2650元,8个月后的第二次拍卖,价格就飙升到每平方米3790元。

产业创新篇园区人从新加坡学会了“上门敲砖”,从而把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请来了;但制造业只是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利润毕竟有限,于是把园区的目光投向研发、创意、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故事一从一家企业到企业群1994年,韩国三星投资1.5亿元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了第一家企业——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

如今,三星在园区组建了有7家企业、1.6万名员工的大家庭,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不仅建立了研发中心,还建设起白色家电、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等重要的生产基地。

其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是三星电子在中国唯一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

2006年更是引进了韩国著名品牌新罗酒店。

目前,三星主要的四家电子公司占地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其中家电公司6.1万平方米、半导体公司7.5万平方米、LCD公司7万平方米、笔记本电脑2.1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到23亿美元,销售额达45亿美元。

故事二一座旧厂房变身创意泵站一位外地媒体同行曾说过这么一件事:去年到园区采访,安排的线路中有一站是格兰富水泵的旧厂房。

他想了半天也没明白,格兰富确实是世界一流的水泵供应商,但它的旧厂房有什么看头呢?一探究竟后才醒悟,这座外观涂鸦式、内部自由隔断的建筑真是意义深刻啊,从制造到创造,它称得上是园区经济转型的窗口。

格兰富水泵从湖西搬到湖东,空置出来的旧厂房稍加改造,就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创意办公室”。

艺术、动漫、游戏、广告、传媒、出版、软件设计等创意产业都是它欢迎的企业。

目前,“创意泵站”已吸引入驻30多家企业,其中,“蜗牛电子”是中国网络游戏的龙头企业,曾三度荣获中国游戏最高荣誉“民族游戏海外拓展奖”。

今年创意泵站总产值预计将超过1亿元。

故事三“宝时得”不畏金融风暴寒金融风暴席卷下,很多企业都感到了寒意。

园区一家民营企业却显得沉稳而自信。

宝时得机械(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忠泽说出了秘诀:品牌与创新让公司在这场危机中保持了稳步发展。

从2002年开始,宝时得就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004年宝时得成功打入英国市场,当年的销售量就达到了2000万美金。

与其他打人海外市场的国内企业不同,宝时得一开始走的就是高端路线,用高技术产品占据高端市场。

比如,宝时得研发的一款充电式打草机,在美国市场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几十美金,一年也能多卖20万台。

目前宝时得年销售额达到8个亿,年产量1000万台,公司已在1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海外分支机构,拥有10多个世界第一的自主品牌产品。

从电动工具出口贸易公司到拥有多个自主品牌的国际知名企业,品牌建立靠什么?周忠泽说,靠自主创新。

5年时间,宝时得先后投入科研经费超过了2.5亿元。

目前公司拥有1300多项国内外专利。

近几年,宝时得平均每年开发180多个新产品,其中具有独创性的新产品占20%。

故事四一座节能节电的生态厂房工业园里最不稀奇的就是厂房了,到处都是,但园区缤特力通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厂房则另当别论了。

缤特力的厂区建设全部采用世界领先的节能环保设计。

围绕厂区的小河,两岸草木葱茏,绝不逊于公园里的景观河,河里的水都是从厂房屋顶上收集下来的雨水,厂区的绿化灌溉用水也来自于雨水,一年下来能节水上万吨。

缤特力的办公大楼,得益于低辐射热玻璃幕墙,大楼白天基本不用点灯,一年节省照明用电费用6.5万元;屋顶采用保温材料和夹层加强了隔热效果;楼里装上了自动光感控制器,可根据自然光的照度,自动调节室内灯光照明强度。

缤特力的生产厂房,屋顶安装了十个巨大的天窗,可节省照明用电费用18.2万元。

缤特力的院子,使用渗水砖铺路,让雨水渗入地下减少了市政排水量。

因此,缤特力也获得中国首家绿色环保节能生产厂家的称号。

从制造业起步的苏州工业园区短短数年就抢占了产业高点。

就拿半导体产业来说,园区先后引进了尔必达、和舰、奇梦达等特大项目,吸引了近70家相关企业进区,半导体产业投资强度每平方公里达到48亿美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销售规模占全国四分之一和排名前三位的芯片制造基地。

但园区没有停步,开始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

从提出“服务业倍增计划”的3年来,共引进的5000多个服务项目,出现了一批世界著名企业:有罗杰斯、周大福等公司总部,有渣打、东亚、星展等七家外资银行或办事处,有美国UPS、日本近铁集团等二十多家著名物流企业,还有普华永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七十余家著名会计、咨询服务机构。

园区在不断扩大外来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

为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园区把“科技跨越计划”作为重点推进的发展战略,科技投入增长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

在创新路上走了近15年的园区深深体会到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为此,2002年园区专门辟出一块区域建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作为集聚优秀人才的载体。

现在,这里已经吸引了包括英国利物浦大学、美国代顿大学等11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入区办学。

管理创新篇缺资源缺人才的新加坡本能地选择了“服务型政府”,而在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习惯了“政府朝南坐”的中国大陆许多地方,改变不仅要从观念下手,更要找到适合国情的实际操作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