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测试题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测试题

11.A
12.C
【解析】
11.图中显示,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A正确;频繁的火山爆发、生物的呼吸作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都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与地质时期的变化不符,BCD错误。故选A。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
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扩大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称如果气候变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預计全球气温在2030年至2052年间将比工业化之前升高1.5C。下图示意对流层的受大气热过程。
B.印度城市人口比重过高,汽车数量过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C.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原因主要是能源消耗量大
D.造成俄罗斯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的原因相同
5.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是( )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强 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 ③大气反射地面辐射增强 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A.①②B.②③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哪种大气环境问题提出的 ()
A.酸雨蔓延B.全球气候变暖C.臭氧层破坏严重D.大气光污染
14.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①冰箱、空调的大量使用
②人口过多,呼出大量 CO 2
③气候的周期性波动
④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此题考查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世界范围内认为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排放过多所造成的,此外人为毁林,导致被吸收的二氧化减少。
(4)此题考查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措施。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②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③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④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详解】
(1)此题考查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的差异,以及增温明显的温度带。根据图中的图例分析差异,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2)此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高山和极地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气候变暖,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许多地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灭绝。自然资源开发条件改变,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C.①③D.②④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cm。下图为我国某海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下列各题。
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①臭氧层破坏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7.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4)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1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
(1)读图甲,分别描述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原因。
(2)读图乙,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B地区海运价值的影响。
2.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生产、生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B.大量的碳排放直接导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大增强,气温升高
C.为应对气候变暖,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应等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采取行动
D.为应对气候变暖,发达国家应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3.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毁林开荒能加剧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15.(1)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2)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全球农作物总体减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率、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7.海平面上升对于海岸带地区的影响主要有减少滩涂面积、破坏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剧农田土地盐碱化等。耕地与海岸地带并不相邻,不会直接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据此分析选A。
【点睛】
全球变暖是近年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由自然原因所致,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也是重要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同时人类大量破坏森林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对温室气体的消耗减少。这些都加速了全球变暖的历程。
9.C
10.A
【解析】
9.全球变暖直接原因是人类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被大气吸收而增温。图中①是被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逆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吸收少量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少,但对地面辐射吸收的多,故本题选C。
10.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功能。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水热分布格局的变化,加剧自然灾害。这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选A。
全球变暖会导致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人类生产活动方式变化,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增多,等等。
8.B
【解析】
【详解】
推广太阳能,核能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会使得化石能源使用量加大,温室气体排放增多;扩大森林面积会使温室气体吸收增多,使温室气体排放相对减少;提高单位GDP能耗可能会导致化石能源使用量增多,从而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据此分析,①③正确,选B。
1342
人口(亿人)
13.54
3.15
1.43
12.1
1.28
国家
巴西
德国
加拿大
印尼
澳大利亚
碳排放量(百万公吨)
1014
977.4
731.6
594.4
548.6
人口(亿人)
1.9
0.8
0.35
2.38
0.23
回答下列小题。
1.表中各国人均碳排放量
A.中国最大B.印尼和澳大利亚差异不大
C.中国和巴西差异很大D.发达国家大于发展中国家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图中与全球变暖直接相关的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
10.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水热分布格局的变化,加剧自然灾害。这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整体性B.差异性C.过渡性D.群发性
下图为地球6亿年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工业革命期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1)变化曲线。
完成下列各题。
11.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2.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且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北半球集中了大量的国家。人类生产、生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北半球,A错;大量的碳排放直接导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大增强,气温升高,B对;为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应立即行动,C错;为应对气候变暖,发达国家应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不现实,D错。
13."地球一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期间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故B正确。
14.全球气候变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地球现在处于暖期人为原因:森林面积的减少使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且植物体内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大量释放出来。矿物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故D对,冰箱和空调的大量使用,使得氟利昂增多,大气中的臭氧减少,A错;人口的剧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3.C
【解析】
【解】
毁林开荒会使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同时把植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故C正确,其余选项说法错误。
4.C
5.D
【解析】
4.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是因人口多,排放源多;印度的城市人口比重为30%,其值较低;俄罗斯因扩大工业化,消耗的能源增多,排放的二氧化碳多,日本民用和办公场所消耗的能源占比重较大;而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因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美国经济发达,所消耗的化石能源多,所以排放的二氧化碳多,C项正确。
(3)图乙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
【解析】
1.中国人口最多,但人均碳排放量较小,A错。印尼小于澳大利亚,B错;中国和巴西差异较小,C错;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较大,发展中国家,人口较多,人均碳排放量较少,发达国家大于发展中国家,D对。
16.(1)模拟值:全球气温不断升降波动。观测值: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原因: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植被的破坏。
A.增加了地球表面干旱地区的面积B.向大气中释放了有毒气体和污染物
C.间接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
读下图,某年世界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图,注:圆形大小表示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大小。
回答下列各题。
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