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一节教案三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第四章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和宋教仁案;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和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的成立;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二)思想认识:1、袁世凯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三)能力要求: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二次革命的失败来分析认识其原因,总结教训,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和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教学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回顾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进而导入新课。
一.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在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是怎样逐步建立起独裁专制统治的?(1)政治上,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教师分条进行讲述:在政治上,袁世凯把其亲信安排在军事、财政、内政、外交等要害部门,同盟会员只能担任一些“冷衙门”的总长(王宠惠、蔡元培、宋教仁、陈其美分任司法、教育、农林、工商总长)。
之后,袁世凯又迫使唐绍仪内阁辞职,强迫参议院通过他所提名的新内阁,使之完全成为听命于己的御用工具。
在军事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6小字内容)概括袁世凯政权的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使学生明确:(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目的——A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B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轨道。
2、宋教仁案(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是“宋案”的幕后策划者,其目的是为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革命势力。
教师解释“《真理画报》刊登刺杀宋教仁的有关人犯”,五人分别为主谋袁世凯,同谋国务总理赵秉钧,联络者内务部秘书洪述祖,指挥者上海大流氓袁的长江侦察科长应桂馨,行凶者流氓兵痞武士英。
1913年4月24日武士英暴死狱中,1914年2月17日赵秉钧在天津督署中毒而亡;应桂馨于1914年1月在天津被军政执法处侦探长郝占一杀死。
上述三人之死都与袁有关。
只有洪述祖长期避居青岛租界,后化名至上海,被宋教仁长子宋振吕发现,1919年4月5日以主使杀人罪被处绞刑。
)3、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在宋教仁案后,袁世凯加紧镇压国民党的步伐,先是罢免了国民学籍的江西、广东、安徽都督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职务,之后派兵南下,开始武力镇压国民党。
4、二次革命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革命党人力量的涣散;袁世凯力量的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1、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导学生概括袁复辟帝制的过程:(1)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2)1914年初解散国会;(3)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4)修改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统无限期连任。
(5)1915年底必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元洪宪。
2、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根据“二二一条”的内容分析其实质,进而认识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的卖国嘴脸。
四、护国运动1、孙中山高举讨袁大旗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召集部分国民党员成立了中华革命党,从事反袁斗争;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袁的倒行逆施,维护共和制度。
2、梁启超与袁的决裂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批驳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公开与袁决裂。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了解散梁思想的变化。
)3、护国运动1915年12月,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讨袁护国战争。
结合教材P98《护国运动形势示意图》讲述。
4、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取消帝制。
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讨袁斗争进行到底。
总结全课:引导学生总体把握本节的结构:袁世凯专制统治,镇压国民党——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出卖国家主权——护国运动。
板书设计: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统治的建立军事上:宋教仁案袁世凯的镇压革命武力镇压国民党二次革命:过程及失败原因袁世凯的复辟帝制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二十一条”孙中山:护国运动梁启超:蔡锷等:课后回顾: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一节教案三新文化运动第五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活动阵地与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的教学,训练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前期新文化运动评价和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教学,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发展地分析、认识、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为打破封建思想束缚开展的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又一次强劲的思想解放潮流。
通过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为中国民主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联系“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新的阶级队伍的壮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而新文化运动正是反映了这种政治要求而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
引导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
认识其必然性。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有关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引起反响的资料分析、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主要难在如何理解和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客观上,当时中国广大民众没有文化。
主观上,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及其重要人物没有认识到与民众结合的必要性,而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基本观点,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认识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围绕新文化运动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能力,从而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
生加强识记时,训练学生分类设目列表理清知识点的能力。
从当时这些先进人物的思想主张及活动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感受到反封建的战斗情怀。
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使其从中受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产物,同时又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推行民主政治的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集中反映,它为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新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探寻到了通往胜利的方向。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目教学抓住两个问题,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二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一个问题如前所述,从必要性与必然性两方面进行教学。
必要性是指彻底批判封建思想,破除封建束缚的必要。
必然性是指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强和队伍的壮大,必然对推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政治要求强烈起来。
因而,反映到思想文化上的以破除封建束缚为目标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
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从中分析、认识当时皆为针对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论战和宣传,从来没有正面针对封建正统思想展开批判,尤其是全面系统的批判。
因此,封建思想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封建思想意识观念的残余仍然存在,以致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复辟能够得逞于一时。
事实告诉了人们开展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必要性。
而且袁世凯也是公开利用封建思想为其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复辟帝制大造舆论,鸣锣开道。
袁世凯上台后,通令全国“尊崇孔圣”,发布祀孔告令,亲率文武官吏举行祀孔典礼,强迫全国各学校“尊孔读经”,“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帝国主义也宣扬:“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武力,而当归功于孔教。
”使中国人民放弃反侵略斗争。
社会上一时间出现了“孔道会”、“孔教会”、“尊孔会”,前清的遗老是其主要成员,康有为成为主要代表人物。
1916年秋,康有为竟公开要将孔教定为国教,诋毁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
因此,无论从历史的缘故,还是从当时的现实斗争需要,都有必要进行破除封建束缚的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运动———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其代表人物在政治上空前活跃。
第二个问题将其化解为小问题,诸如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②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③新文化运动矛头所向和目的。
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
这些都属于对基本史实的识记。
通过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和发现有问题,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小体字内容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
对于重要人物及其活动,首先指导学生以列表法理清楚知识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课文中所摘引的“陈独秀反对提倡孔教”的片断材料,让学生搞清楚这段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说明了什么?从中认识到文化运动与当时政治斗争的紧密关系。
运动的矛头对准了封建正统思想,目的是解放思想,维护民主共和。
再引导学生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思想武器、所推崇的政治理想、所宣传介绍的内容,都有着鲜明的反封建进步意义。
同时,他们忽视了对国情的全面分析比较,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胜任不了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