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公开课)
我阅读
我品味
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清新、优美、 抒情性强。请品味课文的语言。
提示: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
物活灵活现。
品味语言
§“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 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 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 眩目的花纹……”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 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 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 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 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 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裹着万般威尼斯才能见到” 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是对周庄的高度评价。
阅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作者前两次去周庄分别是什么时候,天气情况怎 么样?
第一次去周庄是仲春,天下着小雨;第二次 去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 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飘忽宁静而 又恬淡懦雅
品味语言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 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 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 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 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 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 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2、前两次周庄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第一次作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 次作者仿佛看到了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色彩鲜明和耀眼 眩目而又庄严凝 重。
3、“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这句话采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把阳光人格化, 突出了阳光的温 暖、轻柔,给人 舒适的感觉。
拟人
3、作者两次到周庄时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周庄水韵的?
第一次: 第二次:
视觉:色彩 视觉:色彩 ; 听觉:声音
阅读第5、6自然段,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什么景色?是按照什么顺 序来写的?
节日夜景 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
时间 空间 岸上
时间先后 河中 天上 地上
1、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反问。 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 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 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 诗意?
2、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 的景物。
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 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
阅读第三自然段,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
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 将古镇连为一体。
第三次:
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油画
第一段(1~3):周庄水乡给 段落划分: 人的总体印象。
第二段(4~6):作者三次 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 对于如此美景,作者分别选择何时、何物、何角 度来描绘“水韵”的?
第一次
古镇被飘动的雨雾 笼罩着,……看到的是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 画。
品味:对周庄在烟雨笼罩下所表现出来的一 种朦胧美。
小结:
1内容:本文记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所见所感
描写了周庄古雅优美的景色
抒发了江南水乡的喜爱之情
2写景方法: 随时令、时间的变化写出景色的不同。 多角度写景(视、听觉,时、空 间)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感、比喻、 拟人),做到情景交融。
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 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 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2、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了周庄景色情韵深 深吸引着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 受肤浅,难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一次、两次、三 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 妙处。所以本文写了三次周庄水乡之游,感受越来越多, 越来越深刻,所以第三次周庄游详写。
(2)
指韵母或章节的收音
(3)
指诗赋词曲
(4)
风雅、高雅
(5)
风度
(6)
情趣
视频朗读 整体感知 1、完成字词积累,注意加点字字形和读音 斑斓( ): 眩目( ): 相看两不厌: 谛听( ): 如泣如诉: 娴熟( ): 瞬息万变: 璀璨( ): 摇曳( ): 稍纵即逝: 2、周庄整体上留给作者的是什么印象? 3、作者通过自己三次游周庄,向我们描 绘了古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请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幅画面。
第二次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 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 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 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 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 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品味: 从滴水、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的 水声充满柔情。由水声联想到“江南丝竹”,而下 文第三次游周庄真的在河面上听到江南丝竹管弦声, 先虚后实,前后照应,意境优美。
第三次
“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 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 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 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 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 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 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 带。”
品味:这里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 花,着重以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 对于如此美景,作者分别选择何时、何物、何角 度来描绘“水韵”的?
品味语言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 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 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 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 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 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 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n ):颜色错杂灿烂。 斑斓( lá n ): 耀眼。 眩目( xuà 相看两不厌: 相互之间怎么看也看不够。 谛听( dì):仔细听。 如泣如诉: 像是在诉说,又像是在小声哭泣。这里 形容声音柔细。 n ): 熟练。 娴熟( xiá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璀璨( cuǐ càn ): 形容光彩鲜明。 摇曳( yè ): 摇动。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总体印象:
…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
“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看到。”(高度评价)
考考眼力:哪些不是周庄的?
威尼斯
水 中 的 皇 宫
周庄
水上的碧玉
迷 蒙 水 墨 画
动感版画
七彩油画
第一次: 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 初春积雪斑斑的周庄动感版画。
周庄
水韵
赵 丽 宏
看完视频后,周庄在我们的“脑 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 如一曲悠长的乐曲, 如一幅写意的画卷, 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 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 增添了韵味……
(1)
和谐的声音
仲春 雨雾 色彩
冬天 雪景 色彩(黑白) 声音(如丝竹)
春夜 节日景象 色彩(多彩) 姿态(多姿) 声音(欢声)
归纳:从不同季节,选择不同景物,多角度(视、听觉,时、 空间)描写“水韵”。 (写景方法:景随“令”转)
小
结
古朴、宁静,清幽, 柔美,多姿多彩…… 最主要指的是一份 柔美。
韵
七、作业
1.片段作文:描写某一季节的景色。 要求:抓住这一季节景物的特征,恰当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 (字数200字左右。) 2.背诵课文第四段第二次游周庄的内容。 3.本文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 语言准确、生动、清新、优美、抒情性 强。请在文中找出。
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 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
2、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阅读第二自然段,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还有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