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
简答:
1、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绪,而且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8种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只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论述:
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认知结构)
(1)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学中一方面宜居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3)最近发展趋势: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学首先必须建立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这一点更为重要。
第三章名词解释:1源自学习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强化(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成为强化。
正强化: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快乐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成年期、老年期。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1)人格发展受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
(2)人格发展依照渐成原则
(3)自我在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论述:
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其他:
1、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3、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者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最近发展区
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之间的过度状态。
(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3、学习风格分类
(1)瑞德: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感官偏爱,把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小组型和个人型
(2)席尔瓦和汉森: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直觉—感受型(自我表达型学习者)
4、智力差异
智利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对于治智力平的差异,一般是按照之上的高低进行划分,120以上为天才,70一下为低能,90—109为中等,比例最大。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1)支架式教学(2)情境教学(3)探究学习(4)合作学习
论述: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
(一)学习观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布鲁纳把认知的生长看作是一个表征系统不断形成的过程。个体在认知生长的过程中,要经过三种不同的表征阶段:动作表征阶段、映象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综合贯通指在组织安排教材时,除了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的渐进分化原则外,还要有意识的从横的方面将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加以组织、整合、协调、融会贯通。
5、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等组成的知识结构。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机构的优点: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简答:
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与教学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2)同化和顺应:
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就是说,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己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5、人格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7、性格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到社会自我(到少年时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的过程。
(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具体特征表现为初期儿童刚刚区分主体和客体;中期儿童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到后期,有了表象。
(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守恒:事物无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不变的)
负强化:。。。。。。。。。。。。。。。。。。。。。。。。。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惩罚是可能性降低)
3、渐近分化(接受学习教学过程原则之一)
渐近分化指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该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别、按层次渐近分化的原则
4、综合贯通(接受学习教学过程原则之一)
简答:
1、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早期,又称学龄晚期(14、15-2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使用最多)(2)实验法(3)调查法(4)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其他:
1、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2、常见的认知方式
(1)场依存与场独立
(2)冲动型与沉思型
(3)辐合型(唯一正确答案)与发散型(一题多解)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特征是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认为它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认知结构是指由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或经验构成的观念结构,实际上是指各种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递进关系)
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即对知识进行处理,以适应新任务;评价即对知识转化过程进行检查,检查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