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大庙中心校吴萍
2012.6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大庙中心校吴萍
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

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奏响美丽、丰富多彩的生活乐章。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主观感受语文实践社交能力
正文:
语文课堂只是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只有以语文生活化为途径,才能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成功的语文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让语文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让语文最大限度地回归生活。

它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寻求课文与生活的某种联系,更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回归到生活状态。

可以说,语文生活化教学几乎涵盖着整个语文教学,而不是教学的某一个侧面。

对于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王尚文先生曾作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
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

”“介入生活”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在学生原有生活的基础上学习语文,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二是教学成为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学习语文,实现人的发展。

前一种理解未免消极,容易使教学走向狭隘,王尚文先生说的本意应当是第二种理解。

让教学成为生活,就是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活活动,使语文教学以言语为契机促进学生心灵的成熟、生命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

课堂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1.观察生活,学习课文。

课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一年级下册《识字1》,内容是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词语,在可前我就布置学生在野外观察春天的美景,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前看到的春天美景,然后带领学生去校园里找春天,观察柳树、桃花、小草。

这样让学生来感受春天的美丽,再来读韵文自然而然的就能读出韵味了。

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再现生活,学习课文。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

但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在教学成语“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再舞、灯火辉煌”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几个词语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在课前准备了奥运及我们传统的过节时的画面,在课堂上播放给孩子们观看,这样一来词语的意思不用解释,孩子早已牢记与心。

又如上《小松鼠找花生果》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自己改编成课本剧,分组排练。

课文上完后,小组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表演实践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体验生活,学习课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感悟、去体验。

如《村居》一诗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草长莺飞的春景图以及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飞风筝的情景,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从学生
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早已回到春的世界,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积累背诵的任务也就很容易完成了。

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花园快乐地玩耍,《快乐的节日》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

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班级生活,学习语文。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的选举,让学生写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 2 分钟演讲”,让学生在班级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展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眼中的好学生》;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
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独品”、“大母指”等等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不规范用字现象。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又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注意力总是不能集中,老师就可以巧妙利用孩子想当小老师的心理,和家长商量后,请孩子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

这样学生会很快改掉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坏毛病,家庭的语文课堂发挥了意想不到的语文教学效果。

其实,在家庭中还有很多学习语文的机会,如家长是做服装生意的,可以让孩子设计一下服装的广告;家长是做水果生意的,可以让孩子读读、写写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

进一步讲,在家庭
生活中,从打电话到招待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亲子间的沟通到家庭讨论,从糖酒广告到家用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