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赴华东师范大学研修报告稿

赴华东师范大学研修报告稿

赴华东师范大学研修报告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市局以及校领导能给我这次宝贵的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感受了外面的世界,感受了外面的教育。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半个月中,我们聆听了著名的教育专家讲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外出听了三节课,在此过程中,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上海教师的讲学风采,也让我发现了在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

今天,很荣幸在这儿给大家汇报,由于时间和自己能力有限我只挑选了一部分内容,说得不好,请大家谅解!一、工作要有热情、激情为什么我要提这点呢?是源于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主任高扬老师。

去了上海接待我们的就是高扬老师,半个月来,就是高扬老师和两位年轻的班主任一直陪我们学习、听课。

高扬老师的工作热情深深的感染了我,我们的学习她安排的井井有条,无论是在学校听讲座还是外出观摩、考察,就连乘车、听课该注意的细节,她都能想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和我们沟通,不让我们有一点点不适应;而且她总是那么的精神、有激情。

让我这样一个晚辈也自叹不如,我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向高扬老师学习,用热情和激情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让我的学生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轻松、愉快。

二、创新自己的授课方式,努力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说到这点,我就要提一提李政涛教授,他是华师大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他是第一位给我们作讲座的教授,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教授。

他给我们讲了《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从有效教学谈起》和《生命自觉与教师实践智慧》。

在这儿,我就把我学到的和大家进行交流:先谈谈“有效教学”。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我从以下四点给大家阐述:(一)要抓住一个关键字:“实”1、“扎实”,即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看他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有没有感觉不一样,比如说知识方面、技能方面、方法方面、兴趣、需要、情感态度、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等方面。

也就是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即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有效率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

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绝不能只是面上有效率。

我们应当争取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

3、“丰实”,即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也就是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即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

我们可以把常态下的课称为家常课,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家常课“最养人”,而“公开课”最炼人,因为我们在讲公开课之前一定要花尽心思进行备课,想方设法想把公开课上好,所以公开课最炼人。

我们还需注意的是我们在上课时,不要管是谁在听课,教师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因为我们是给学生上课,不是给评委上、不是给听课的老师上。

专家提出我们要“把公开课当家常课上,把家常课当公开课上”,这样我们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

5、“真实”。

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

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有缺憾才有发展的空间。

我们要注意:问题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一定要摆正心态。

(二)要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有效”有两种框架:1、理解“三效”。

一是“有效益”,就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要看它的达成度;二是“有效果”,就是学生能够得到发展,即教学后学生有无发展、变化;三是“有效率”,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就如刚才讲得一样,要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多的产出。

2、理解“八效”。

一是“全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明星学生;二是“广效”,视野要宽广。

就是说我们的视野、眼界、心胸要广,因为“眼界决定境界”。

三是“远效”,成效能持续长远,不局限于一堂课。

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是给学生水还是给学生源泉?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思考一下。

四是“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深到哪里去?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

五是“强效”,关注兴趣和需要;强效的最高境界:教师一句话,影响学生一生。

速算大师史丰收回忆自己怎么会走上研究算法的这条路上时,说过:小学时的一次数学课,在学完乘法后,他问老师:乘法为什么要从右往左算,能不能从左往右算呢?老师说,那你试试看。

正是这句话,让史丰收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与研究算法结缘。

六是“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其实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如果这个音调没有对准学生的心弦,那么课堂就会无效、低效,甚至产生负效。

在此,要谈谈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从何而来,可以肯定的说,必须以学生为依据,即要认真分析学情:第一是学生已经有什么了?(知识、技能、兴趣、需要、方法、习惯、思维方式)第二是学生还缺什么?学生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在这儿要要求教师善于作笔记,勤于作笔记,一定要明确学生到底缺什么;第三是学生的困难点、障碍点是什么?第四是学生的差异是什么?如何把这种差异变成学习的资源。

七是“速效”,直接对准目标;就是课堂要简约,第一是目标要简约;第二是环节要简约;第三是方法要简约;第四是技术手段要简约;最后一个是语言要简约,要精炼,一语中的。

这一点中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要单刀直入、孤军深入、精确答题。

八是“奇效”,能化腐朽为神奇。

给大家举个例子:语文课上,教师正范读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文章,爸爸如何如何,当教师正声情并茂地喊出“爸爸”时,一学生在座位“唉”了一声,教室里哄堂大笑。

教师顿了一下,并没有瞪这个孩子,却说道:这个同学在听老师朗读的时候,进入了角色,带着情感。

我们明天上课前,我们就花5分钟请他介绍一下他是如何能够这样投入的,并请他读给我们听听。

这位同学当天晚上在家“备课”到了夜里11点半。

李教授提出:三流教师用惩罚,二流教师用语言,一流教师用眼神。

没有人天生就是一流的教师,我们经常说名师引领,同伴互助,我们向名师学习学什么?就学习他们的技巧和方法,思想和观念(观念才能出方法),学习名师的成长历程。

向同伴学什么?学教育工作的细枝末节的处理。

因为任何教师都有他的成功之处,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揣摩、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

(三)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1、教什么?在确定教什么之前,我们要明白三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教师为什么要教?哪些已经不用教了?对于前两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找到理由。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照课程标准,二是对照学生发展需要。

还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而且一定要注意教与学不能隔裂,一定要关注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

2、怎么教?这里要注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状况,结合教师的个性选择恰当的方法。

很多教师听名师的课后胡乱模仿,效果并不理想。

这就要思考到底从名师那里学什么。

当然要学技巧方法,但不能只学技法,更要学思想、观点、精神,要找到根、源泉。

某种意义上,它比技法更重要,它能出方法,有什么思想就会有什么方法。

名师如参天大树,树会开花结实,技巧如花和实,醒目、易得,但从别人那里摘来的花,很快就会枯萎腐败,因缺了思想的根。

学名师,就要善于“嫁接”思想的根,而不只是摘花摘果。

因此我们要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就要从根部汲取营养,要学习滋养、浇灌的方法。

三学成长历程。

没有谁天生就是名师。

名师也遭遇过困难、障碍,看他是如何走出来的。

如于漪(yī)老师,70岁时还讲过:“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这就是名师的品格!如今80岁了,还每年发表文章。

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她回顾了自己在语文能力方面的成长历程,这本书也可看作是其职业生涯的自传。

说到语言,教师要有三种语言的敏感。

教师一定要会“用语言粘住学生”。

一是对学科语言的敏感性。

要能让学生在走出课堂后,用你的学科语言方式来表达;二是对学生语言的敏感。

学生语言有错漏时,要及时纠正;有亮点、特长时,要积极鼓励,放大。

如一男孩在课堂上多次发言,内容说得很不错,但表达时“那个”“那个”不断;教师在评价时,只是关注了孩子说话的内容,对其表达时的口头禅只字不提。

试想,教师不指出,不纠正,也许孩子会“那个”一辈子。

三是对教师语言的敏感。

如听名师上课,要关注语言,培养倾听能力。

参加各种会议,也要带着学习的心态,倾听的姿态,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如听别人表达时的视角,怎么表达才能打动听众,说服别人。

当然包括对自己语言的敏感,我的语言风格、优点、毛病都有哪些。

于漪(yī)老师讲述了自己锤炼语言的历程:初上讲台,感觉自己的语言苍白、贫乏,口头禅多,普通话不准,就下决心锤炼。

于是每天上班边走边想,上课开始讲什么,转折处如何过渡……下班后坐在公交车上一一回放,并思考如何改进、重建,如何让语言更生动、传神。

过了几年,她一张嘴就“粘”住了学生装。

所以我们也要认真思考:如何能一张嘴就“粘”住学生?3、教到什么程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本班实际,确定教到什么程度。

这个度我们也一定要把握好。

(四)必须明确“五个点”。

这“五个点”是: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习惯养成点,考试关注点。

第二、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在此我首先要提的是我们不做搬运工,一定要转化。

课堂上我们不能只看学生是否活跃,课堂是否热闹,而是要看学生到底发展了没有,进步了没有。

1、什么是好课?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三是看有无生长感。

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我想挑战什么?我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有挑战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冲动);找到突破点,明确难点、障碍点到底在哪儿,并想办法突破它,找到发展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和发展。

“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没有扎根,没有刨根问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