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知识通过教师让学生学习
教师 学生
知识
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知识
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 教育规律的科学。
科学
自然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
教育学该站在哪一边?
• 第一,教育学不完全符合“社会科学”的规定性。
• 第二,教育学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和艺术性的特征。
• 所以教育学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 • 说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案例:教育是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 家加纳德夫妇从 1966年起,对 一只1岁左右 的名叫华休的黑猩猩做实验 ,连续实验 5年后,于1971 年发表研究报告。他们用北美聋哑人的手势语言对它进 行讲授。华休5岁时能掌握130种手势,7岁时能掌握160 种 手势,并能将不同词性的手势语汇搭配成对。但无论 如何,华休的语 言在复杂性和灵活性方面都无法与聋哑 人相提并论,远远赶不上聋哑人。 此前,在20世纪 50年代初美国 心理学 家海斯夫妇 用6年 半的时间教黑猩猩维基说话,发现它至多只能发出诸如 “MA MA ”、“PA PA ”、“CUP”等几个音,还常常用错 地方。但这已是当时黑猩猩发出人类语音的最高成就了。
教育是永恒的,但高等教育则是历史的(它是历史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要求的产物)
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回顾(1页)
• 高等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
甚至更早。在我国,则一般认为起源于西汉
的“太学”和“稷下学宫”。但是与近代大 学有密切关系的应该是十二、十三世纪产生
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学校教育的出现:
•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 ①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有了剩余产 品,脑体分工。 • ②政治原因:阶级社会的需要,社会 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统治阶级、国家 机器管理维护他们利益。 • ③文化原因:知识增长、文字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原始文字,不 是日常生活中附带可以掌握的。
受教育者
• 最早产生且延续不断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 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 津、剑桥大学等。
牛津大学
1168年
剑桥大学 1209年
巴黎大学
伦敦大学
1836年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 学校享有极大的特权
• 学生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Bologna)
学生主导大学的典范(学生社团主持和管理大学)
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 高等教育是继中学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获得的 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各部门中 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 ---《苏联百科全书》
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 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 生班。教学组织和形式有全日制和业余的,面 授的和非面授,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 等。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 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按照各国的传统, 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通常是大学、学院和专科 学校。 ---《中国大百科全书》
卢梭
对于“教育”概念的界定五花八门„„
• 19世纪中叶的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
和教育学家斯宾塞(H.Spencer) 则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 生活作准备。 • 受教育—从事某种职业 • 放羊娃的例子
斯宾塞
对于“教育”概念的界定五花八门„„
• 到了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 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D ewey)却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的 生活作准备,教育就是生活
• 教师的大学──巴黎大学(Paris)
教师主导大学的典范(教师社团管理大学) 这两所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原型,代表了中世纪大学组织 的两种形式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 高等教育的初创阶段(欧洲中世纪) • 高等教育的形成阶段(17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 • 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 等教育的规定: • 本法所称的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 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 《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 《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义务教育法》
三、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
“踏上讲台,如果没有学生,我感 觉很寂寞。75年的从教经历,不 是一条虚线,而是一条教师生活 绵延不绝的实线,是一种社会责 任。”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90 岁高龄的潘懋元先生在从教75周 年庆典暨“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 任”学术研讨会上说出了自己的从 教感言。
引言:关于第十九层地狱的故事
• 普遍适用的基本定律:学习速度< 变化速度 = 死亡。 • 西方还流行“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 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要折旧80%。 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教育的概念的? 2、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吗?
对于“教育”概念的界定五花八门„„
• 18世纪中叶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 J.Rousseau)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 性率性发展。 • --《爱弥尔》 • 卢梭说“教育就是依照儿童的自然发展 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 感受能力” 。
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
•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与人类共始终的 永恒的社会现象。(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 教育的产生历史上有: • “生物起源说” • “心理起源说” • “教育需要说” • “劳动起源说” • 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人自身发展 的需要。
教育产生的条件:
单位:万,%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二战后高等教育更新、更广的含义
•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还派生 出专科学校、社区学院、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等层次。 •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在正规的大学教育之外, 出现了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 中大学等非正规大学。
• 1993年及以前学科分类:文科、理科、工科、农、
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 2003年管理学分离出来。
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进展
•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 间并不长,在世界上形成高等教育学科也只有40余 年的历史。50年代末期,潘懋元教授对高等教育进 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建立相应的学科,但没有引 起重视,其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研究工作没有 继续下去。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内才有学 者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研究。 • 1983年高等教育学科被学位办正式确认。
•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只有在 劳动产生后,才可能出现可供人传承的经验及传承的 需要,才可能产生需要遵守的生活规范和集体准则。 •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没有语 言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作为第二信号 系统的语言的产生,才为这种交流和传承提供了可能, 才为代与代之间的教育提供了可能。
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 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教育学是个大家族:
原理类 不同教育阶段教育学 教育比较类 交叉学科类 方法类 管理类
历史类 教学类
教育学
德育类
甲骨文“学” 字
甲骨文“教” 字
释“教”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说文解字》)
小篆“教” 字
释“育”
“育,养子始作善也。”(《说文解字》)
小篆“育”字
小篆“毓”字
释“学”

繁体字
《说文》小篆

简化字
教育“三字经”的拆字解读
教(目的)
育(手段)
师(保障)
教育三字经之一:
教育的首要目的:
教育的第二目的:
教育三字经之二

开眼



教育三字经之三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第一节 第二节 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 • • • 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中世纪大学——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大学教育 19世纪后半期的高等教育——层次多样化、形式复杂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一节
• • • • • • • • • •
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是什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这一问题。 ※ 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 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 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 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演变。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高等教育=大学教育 文、神、法、医四科(分专业) 大学教育是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不断制度化、正规化。
本身,“教育即生活”。
• 陶行知的观点:生活即教育
杜威
教育概念的界定
• 广义教育
• 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 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于 社会而言,教育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对于个 体而言,教育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 有意识(有目的) • 直接和首要目标 • 社会活动
1999年以来本专科发展情况
高等教育招生数及增幅 1998 1999 2000 108.36 154.86 220.60 30.03 42.45 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及增幅 340.88 408.59 556.09 19.86 36.1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 狭义教育
教育(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 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的活动。 -------《教育大辞典》 如果不好好办教育就准备盖监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