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毒预防

梅毒预防

梅毒
一、定义
梅毒是由苍白(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


要通过性途径传播,临床上可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等。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
染病防治法》中,列为乙类防治管理的病种。

二、流行病学
近年来梅毒在我国增长迅速,已成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性病。

所报
告的梅毒中,潜伏梅毒占多数,一、二期梅毒也较为常见,先天梅
毒报告病例数也在增加。

梅毒患者的皮肤、黏膜中含梅毒螺旋体,未患病者在与梅毒患者的
性接触中,皮肤或黏膜若有细微破损则可得病。

极少数可通过输血
或途径传染。

获得性梅毒(后天)早期梅毒病人是传染源,95%以上
是通过危险的或无保护的性行为传染,少数通过接亲吻、输血、污
染的衣物等传染。

胎传梅毒由患梅毒的孕妇传染,如果一、二期和
早期潜伏梅毒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几率相当高。

三、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1)直接传播:直接接触病原体(接吻、性交、飞沫) 2)间接传播: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被褥、衣服等)2.血液传播:血液、血液制品(注射器、手术器械、生活用品)3.性传播:主要传播途径
4.垂直传播:母婴传播(软产道、哺乳、胎盘)
四、院内感染及医护预防措施
院内感染途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院内预防措施:控制感染源(限制传染病患者的活动范围)
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和患者的直接接触并做好防护)
保护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人群、医护人员)
医护预防措施:1.洗手:接触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

2.手套:接触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
黏膜时应戴手套,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的媒
介。

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
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减少患者血液、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
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
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必
须使用。

脱去隔离衣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
人和环境。

五、医务人员自我防护
1.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加强防护培训,树立预防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住院患者常规行TPP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检查,在血液报
告结果未明确之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特别是接触急性盆
腔炎及宫外孕患者时,要带手套,每次操作后用肥皂洗手3 遍。

2.针刺预防:静脉输液拔针后及肌注后处理针头时,针头不要面对
他人,以防刺伤。

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防止刺伤自己的手。

使用利器盒将注射器与针头分离,并将针头置于利器盒内。

3.意外暴露处理:意外刺伤或皮肤破损处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并挤出伤口的血液;立即服用红霉素
或肌注苄星青霉素做预防性治疗。

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于第4周
作RPR(类脂质抗体的实验)、TPPA检查。

五、消毒隔离、器械处理
1.消毒隔离:消毒隔离对合并隐性梅毒的患者进行标识,在患者一
览表(病例)上进行标注。

有条件可住单问,如无条件应告知患者
床边隔离注意事项,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30min。

2.器械处理
(1)床边备一次性手套及专用的黄色医用垃圾袋,便于医护人员做
好隔离工作。

(2)进行群体性护理操作时将此类患者放在最后。

(3)○1患者使用的一次性物品如注射器、输液器、窥阴器,先用消毒液浸泡后再与其他患者用物一起销毁,统一处理。

体温计、
血压计、听诊器固定专用,单独消毒。

○2患者衣服、被服更换后先消毒再清洗。

○3患者的分泌物,体液及血液应严格按消毒与隔离原则处理。

○4患者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病室(手术室)紫外线照射
30min,用消毒液擦拭家具及地面,被服先消毒再清洗,床垫、棉被、枕头日光暴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