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辨证论治

浅析辨证论治


六变 一、表里
(一)表里 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 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 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 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 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浅析辨证论治
(二)里证 : 与表证相对而言, 病位深于内 (脏腑、气血、骨髓等)
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 侵犯脏腑而成;
肾阴虚 阴虚生内热 五心烦热(双手心、双 足心、胸口) 面色潮红 口干咽燥 喜冷饮 神烦气粗 尿黄、便干 舌质红
浅析
浅析辨证论治
发热不畏冷、出汗、口渴便秘,病显里实症。 日常畏冷自汗称之阳虚。五心烦燥、颧红唇干、盗汗
称 之阴虚。 五行辨阴阳 阴阳辨五行
浅析辨证论治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总纲 表、里,寒、热,虚、实---六变
浅析辨证论治
病理变化,有寒热、表里、虚实之疾病, 风寒表实症:发热脉浮紧、恶寒无汗, 外感风寒表虚症: 发热脉浮缓、恶风有汗 半表半里之症:病显寒热往来、口干唇裂、头晕
目眩、胸腹闷积,
浅析辨证论治
阴阳
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胸腹为阴、背为 阳,足为阴、手为阳,足掌为阴、足背为阳,手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 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一般表、实、热证属于阳证,里、虚、寒证 属于阴证。 。 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温之 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凉之
浅析辨证论治
阳虚5大症状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阳气犹如 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内环境处于一种“寒冷”状态。
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 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 表现的证候。
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 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 药的依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浅析辨证论治
三、虚实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 两纲。 一般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 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 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 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 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正邪相争剧 烈的证候。辨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 (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 者补之,实者泻之”。
浅析辨证论治
望面色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肺气不畅。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脾胃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阴虚阳衰.肝肾大亏.瘀血。
浅析辨证论治
浅析辨证论治
阴阳五行
浅析辨证论治
四诊八纲
辨证,即分析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 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 断、辨明内在联系,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 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浅析辨证论治
掌 为阴、手背为阳,脏阴,腑为阳。《类经.阴阳
类》 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
本于 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指出了证候虽然复
杂多 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而诊病之要也必须首
先 辨明其属阴属阳,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浅析辨证论治
浅析辨证论治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 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 细无力。
阴虚
多因血虚,“阴虚生内热”,表现为五心烦 热、口干
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 体质虚衰、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 差
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黄褐斑、 蝴蝶
斑滋生; 更年期困扰;过早进入更年期; 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津液
浅析辨证论治
肾阳虚 阳虚则生寒 疲乏无力 畏寒肢冷 腰酸腿痛 筋骨易折 气短懒言 口不渴、喜热饮 尿清夜尿多、便溏 舌质淡白
浅析辨证论治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 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 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 气虚、肾阳虚等)。
浅析辨证论治
所以阳虚表现的是外在的,一般也可能由于身体 比较弱,有肾阳虚的情况,但是大多数的是在 中老年容易出现这种肾阳虚的情况,中青年肾 阴虚比较多。所以说,我想是那样,一般就记 住了,这两个特征,一个是年龄上的特征,肾 阴虚多发生在中青年,肾阳虚多发生在中老年, 肾阴虚容易有虚热的一些症状,肾阳虚有怕冷 的症状
浅析辨证论治
浅析辨证论治
望诊
神色、形态、苗窍、斑疹、 二便、 指纹
望神色:有神 失神 望形态:囟、毛发、躯体、四肢、肌肉、皮肤、指、趾 望动态: 以小儿为例:应肢体活动自如,无痛苦容貌 如小儿仰卧少动,两目无神,多为久病、重病 喜俯卧者,常为乳食积滞或肠寄生虫病 若翻滚哭闹,两手捧腹,多为腹部剧痛所致 高热时若见眼睑、口唇或指端颤动者,则为惊风先兆; 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概属惊厥、癫痫 婴幼儿点头呼吸,鼻翼煽动,多为肺闭重证 若端坐喘促 痰鸣哮吼,则为哮喘病
浅析辨证论治
五脏也有阳虚时
心阳虚: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失眠多梦, 心
神不宁 肝阳虚:头晕目眩,两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
抑郁 脾阳虚: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嗳腐
吞酸。 肾阳虚。兼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
阳 痿早泄,性功能衰退。 肺阳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声低懒言,痰如
白沫。
浅析辨证论治
完谷不化 指的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 精神不振 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表现为萎靡 懒动。 舌淡而胖,或有齿痕 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 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 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 出现齿痕。 脉象沉细 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 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
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 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 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 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
浅析辨证论治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 阳盛衰的两类证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