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基础
候,临床表现具有热、赤(黄)、稠的特点
1、 实热证
临床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阳热炎上:发热喜冷、燥烦不宁
热盛动血:出血、斑点、舌红、脉数
热盛伤津:口渴喜饮、尿外赤、善干燥,苔黄燥。
治则:见前
2、 虚热证
主证:低热不退,精神短少,渐热盗汗,粪干尿少、口色泼
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
代表方:方味地黄汤
1、 鼻形:鼻浮面肿、触压不痛、扣打呈鼓音——骨取症 2、 鼻翼:开张煽动示热;声如抽锯口色青紫,示病危。 3、 鼻液 (1)白色清涕:风寒束肺 (2)黄色浓涕:风热犯肺 (3)脓涕腥臭:肺痈、肺败(脓性支气管炎)(肺坏疽) (4)铁锈色鼻液:肺黄(大叶性肺炎) 4、鼻汗 (1)无汗 1、干热;热证;2、干而不热:脾胃阴虚、脾虚泄泻、脾虚 不磨、宿草 (2)干燥龟裂或冷:热极伤津、病重、百叶肝 (3)多汗:热、寒湿。 (4)不均或时有时无:感冒 5、鼻流异物 (1)鼻回饮水:草噎或咽喉肿痛 (2)鼻回粪水:胃破 (3)鼻回血水、喘:罗隔伤 (4)鼻血鲜红有泡沫:肺出血 (5)鼻血暗红无泡沫(多一侧):鼻出血
二、寒热辩证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反映机体阴阳盛衰,阴盛或阳衰为寒证, 反之为热证。 辨别辨别的寒热是决定用寒凉药或温热药的重要依据。
(1) 寒证 元》“夫寒者,冷也,阴胜其阳也” 素问》“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故寒证具冷、白、稀的特点。
1、 寒实证:多为寒邪直中焦 主证:鼻寒耳冷,腹痛起卧,泄泻、口色清白、口津滑利。舌苔芨白,脉 象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 代表方:理中汤。榆皮散
(十)望粪尿
干硬:实热,阴虚,结
粪
清稀不臭:湿热泄泻,痢疾
稀时间少,毛焦,色白,瘦,食可,要
血便(近血,远血)
短斥,实热,
清长频:虚寒,
排尿不畅痛:湿热蕴结膀胱
尿闭:结石,膀胱麻癖, 脊髓损伤,--肌痉挛
尿先禁: 脊髓损伤,t;”凡查兽病,先以色脉为主”
<辨舌指南>辨舌可以辨五脏之虚实,视而不见舌苔可以观云淫之深
第2篇 辨证论治基础 辨证论治就是运用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理等基础理论对病畜表 现出的症状和病情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别证型,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治疗 措施的过程. 简言之:辨别证型,提出治则.
第6章 诊法 中兽医诊法主要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因各有其独特作用,但又密 切相关,必须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叫四诊合参。 《丹溪心法》:“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 内。盖以诸内必形其外。”
(1) 方法和部位 内应脏腑 舌-心,小肠 唇-脾胃
左金关-肝胆
----------肾膀胱, 卧蚕
右玉户 -肺大肠
舌尖- 心 舌中-脾 舌根-肾 左-肝 右-肺
牛舌下静脉 尖部-上焦 中部-中焦 根部-下焦
(2) 口色
白色 虚寒 黄色:湿
病色
赤色:热
青色:寒痛,风血痢
黑色:病情危重,
苔色
(3) 舌苔 白,寒
特点:快 主证:寒
数脉
特点:快 主证:热
虚 实 强弱
3易脉(怪脉):主病危 共性:大小不等,快慢不一,节律全无,散乱无序,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
二触诊 感湿度,温度,肿胀疼痛 <一>凉热:手体温计.半导体点温度计 正常体温:马骡 牛马 水牛 猪羊 猫兔 犬,禽 发热程度,微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 热型类型,:稽留热,弛张热,间隔热, 凉热除了体温外,应注意耳温,角温及四肢温度, 总偏高多实热功当量,偏低多虚寒,冰凉则为阳气衰败,不均或时冷时热,
如热在内,同时外有疮肿,宜清热解毒,如:黄连解毒汤 如热在血液,宜清热凉血,如:犀角地黄汤 如热在肠道,宜清热攻下,如:大承气汤 如热与湿同至,宜清热燥湿,如:白头翁汤,郁金散
如暑热季节受热,宜清热解暑,如香蒿散 3、里虚 在虚证中介绍 4、里实证 在实证中介绍
5、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表里相同 表里同病 表里出入 表证入里:病较重 里证出表:病退 表里参杂 表里俱寒、表里俱热 表里俱虚、表里俱实 治则 表里同治 急则救里 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脉弦,口色泼红而干,治则:解表里(柴胡汤) 先表后里
反刍 减少:脾胃或全身急疾病
停止:病情危重
(七)望驱干
注意食胀,气胀,骨折,脊髓损伤,风润,破伤风,闪伤
(八)望四肢
注意脉搏,攒痛,负重和运步姿势
(九)望二阴
1肛门:松驰,腹出,瘙痒,突出,胬责,
2阴户:分泌物及其色其味,浮肿,内陷脱出(恶露不尽)
3睾丸:对称,肿胀,4阴英勇献身:阳萎,垂缕不收,结石
黄:热 灰黑:湿重,病重, (4) 舌形 1. 洗白胖大: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2. 赤口肿胀:热毒之盟 3. 瘦\\洗白:气血不足; 4. 偏,不灵,风病变 (5) 舌苔 1痿软,气血淤积,阴舌至极 2强硬,热胜,木舌,风证,外伤 3震颤:风 4歪斜:风病危 5伸缩:无力示气虚,不灵且垂于外示病危 (6) 口津 1干燥,津方, 2滑利:水湿内行:寒湿:清稀
三 问疾病来源及疫病流行 四 问即往病史,预防驱虫,配种繁殖
第4节 切诊 <疗>切而知谓之巧 一脉诊.
(1) 部位及方法 马诊双凫脉管炎(颈基部的颈总动脉)或颌外动脉 牛骆驼诊尾中动脉管 猪羊犬诊股动脉, 内应脏腑 左上中下三部 应心肝肾
右风气命三关 应肺脾命 诊脉管三种指力:浮(举)世无双 中(寻) 沉(按) 三部九候:三部九候各用三种指力,内应九种证候
(2) 里证 《之》“夫里者,一身之内也,诸内为里,五脏亦然” 里证病位主要在脏腑,气血、骨髓 A里证成因:外邪入里,直中、饮食、情志 B 里证特点: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里证分类:寒热虚实,——脏腑——气血津液 1、 里寒证 主证:形寒肢冷,耳鼻俱凉,尿液清长,粪便稀溏,口津滑利,口 色洁白,舌苔白滑,脉沉迟。 注意:里寒证多有不同程度的阳虚 治则:温里散寒 代表方:理中汤 2、 里热证 主证:发热、口渴、尿 赤、粪干、口色红燥、苔黄干,脉洪数 治则:如热在肺胃,心肝等宜清热泻火,如:白虎汤
根据外邪性质和正邪盛衰又将表证分为寒热虚实四类。但临床上 以表寒、表热为要,表证常挟风。
(1) 表寒证:风寒在表 主证:发热轻恶寒重,苔 白脉浮紧,坚毛,颤抖,无汗鼻塞,遇 汗加剧。 治则: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败毒散:麻黄汤
(2) 表热证:风热在表,流感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脉浮数,中渴易汗,舌红,重则 咽痛,咳嗽,猛进有关节疼痛,食欲减少。 治则: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
湿热:粘腻(牵少) 3垂涎:胃,中机 中毒 热性病舌质红,苔黄干,寒性病,舌质__苔白,口津滑利,. 实:舌坚___ 虚:舌—嫩软绵 表:苔由白变黄,由薄变厚,由润变干, 湿热:舌红苔黄腻
第二节:问诊(问而知之谓之圣) 一,闻声音:主要用于听诊器 二,嗅气味 气味恶臭难闻,多实证热证,湿热症
气味不显或洗酸,多虚证,寒证 第三节,问诊 <元>问而知谓之工 态度和谒,有的放矢, 一 问发病情况及治疗经过 二问饲养管理及使役,
4.气肿:肌肉丰满处,捻发音。
5、血肿:按之软而波动,刺破流血。
(三)胸腹
注意:气食水,结粪、胸部及剑状软骨 的敏感性
(四)淋巴结
(五)直肠检查
第7章 辩证
1、 掌握辩证的含义 2、 熟悉常用辩证方法及相互关系 1. 八纲辨证(八证辨证)为辨证总纲 2. 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 3. 气血津液辨证为脏腑辨证的补充 4. 症状辨证为八诊八纲等的综合运用(内科) 5.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各有特点
多外感或半表半里证
(二)肿胀
1 黄肿
气壮血瘀
解毒凝聚
皮肉之间
阳,红肿热痛,刺流黄水(先血水)实热
阴,红肿,硬凉,无痛,虚寒
2痈肿:火毒所致,瘀血所留.阳滞经络,发于肌肉之间.
局部高肿,灼热剧痛为阳证;漫肿平塌,肿硬、热痛不置阴证;按之坚硬
脓为成熟;边硬功夫顶软有波动感,脓已成熟。
3.水肿:多行于胸前,腹下、四肢、指压留痕(抽)
八纲间的相互关系——相兼、转化、夹杂、真假
1、 表里 用以辨别病位的深浅和新病势的趋向。表里是相对概念,但不能 以病变的解剖部位划分,而应以症候特点以区别,如:皮肤上的疮黄仲 毒,多为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应属里证。
(1) 表证 《之》“夫表者,一身之外也,皮肤为表”
1. 特点: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2.主证:发热、恶寒、苔薄、脉浮 3.治则:发汗解表
(2) 脉象 1. 平脉 2. 春弦 夏洪,秋毛,冬石频率与心跳一至 马骡三至(30-45)牛四至(40-60) 猪羊五-六至(60-80) 2反刍-病脉
特点:浮在浅表,轻按即可,重按不显
浮脉
静脉 深浅
浮而数主表热 主证:表证
浮而紧主表寒
沉脉
特点:轻按不到,沉取始得 主证:里证(分虚实寒热)
快慢
迟脉:
第1节 望诊 望诊,即视觉观察神、色、形、态、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变化以而 获得有关病性的一种方法。“望而知之谓之神” 1、 整体望诊
(1) 望神:神即精神及神气,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故多称精 神。是身体状况的重要标志。
望神:主要观察形态动静(反应)、耳目反应、叫声喘息等。 神的形态:得神、失神、假神、异常(邪入阳、邪入阴)
(3) 寒热鉴别
寒热喜恶、T、粪、尿、饮水、色、脉、苔
(4)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热真假
(2) 望形 肥多实热,瘦多虚寒 望眼,看其颜色、肿胀、眵泪、翳膜、闪骨、反应等。 1、 颜色 (1)变白:血虚(寄生虫、久病、失血等) (2)变红紫:热。 (3)变黄:黄疸(阳黄、阴黄) 2、闭目无神:过劳、病重 3、肿胀、翳膜、流泪生眵:肝热 4、闪骨外突,兼见肢体僵直—破伤风
5、闪骨淤红肿胀——胬肉翻睛(心肝热盛) 6、眼干视物不清、夜盲:肝血虚(VA↓) 7、瞳孔突然散大、发灰乏光:肾水飞溅示中毒或病危。 (二)望耳 1、两耳下垂:肾气亏虚 2、两耳竖立强直——破伤风 3、疮肿、疥痫等 (三)望鼻 牛鼻镜、猪吻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