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洋歌剧赏析

西洋歌剧赏析

西洋歌剧赏析
学校:淮阴师范学院学院:教科院学号:071122011 姓名:刘思雯这学期的公选课我选择了“西洋歌剧赏析”这一门,其实我本人对歌剧,尤其是西洋歌剧没什么了解,最多也就知道表演歌剧的人,必定是有一副好嗓子,特别会唱美声,能叫上名来的,也就只有《卡门》和《图兰朵》这两部中国人都比较熟悉的,我虽然能叫出来名字,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听过。

以为西洋歌剧也就是音乐剧,图个轻松,贪个新鲜,也就选了。

上了歌剧课后,我才算真正的了解到什么是歌剧。

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经过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要排演一出有品质的歌剧,需要花费多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有得时候,只为了帮歌剧演员唱一个和音,就需要十几甚至几十人;华丽的舞台布局,在我看了老师放的不少歌剧中,即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还有歌剧演员那撼动心扉的嗓音也让我惊叹不已……一开始我就想,也许经过这学期的熏陶,我会从此以后爱上歌剧,事实证明,确是如此。

课上,老师放了很多的歌剧,像是《弄臣》,《丑角》,《卡门》,《蓝色妖姬》,《歌剧魅影》,《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等,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当然了,虽然公选课的名称为“西洋歌剧赏析”,但是老师也不忘中西结合,还给我们放了很多中国的歌剧,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洪湖赤卫队》,里面那经典的段子“洪湖水啊,浪呀嘛浪打浪啊……”我还能哼上几句呢。

这些歌剧中,《蓝色妖姬》和《歌剧魅影》给我的感触最多。

《蓝色妖姬》讲述的是一个阉人歌手的事迹,这是我第一个知道还有这样的歌手,看这样的人唱歌也是第一次,在觉得新奇的同时,也深深地佩服这些歌者为歌剧表演所作出的一切。

其实男扮女在中国的戏剧中是屡见不鲜的,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反串”,中国的戏剧大师梅兰芳就是成功的一例,还有现在唱《新贵妃醉酒》的李玉刚也是。

他们为艺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毕竟作为一个男子但却要以女装的扮相亮相,让大家惊艳的同时,总归有些不自然。

而阉人歌手为艺术所做的牺牲显然更大,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男人的本质,毅然决然的只为唱出更好的歌剧!这该要多么大的胆识和决心啊!
我喜欢《歌剧魅影》,其实这部歌剧我在高中时就已经观看过了,但即使是再看一次,我依旧沉醉其中。

不仅是因为它的凄美,感伤,清冽,让我着迷;更因为这部片子的音乐富有荡人心魄的感染力,每每听完,都是那么的让人震撼。

影片改编自英国著名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创作的音乐剧《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在古老的巴黎歌剧院的一个房间中,剧院合唱团中天真美丽的克里斯汀·黛尔正在认真的聆听着一个声音,一个从屋子的阴影中传出来的声音。

克里斯汀的脸上没有恐惧,因为这个声音正在向她传授着丰富的音乐知识,正是由于从这个声音中所学到的,天资聪颖的克里斯汀正在成为巴黎歌剧院的当红明星。

这个声音的主人正是存在于歌剧院多年的“魅影”。

克里斯汀着迷沉醉于“魅影”带给她的音乐世界,沉迷于他们灵魂的交流,依赖着他对她的守候。

克丽丝汀历经百般滋味,居然从爱恨交缠的情孽中升腾到原初的清透,最后她摘下“魅影”的面具,原先的恐惧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眼神里满满的温情。

结尾时她吻了“魅影”,但最终还是离开了她,这样的结局其实可以接受,也不显得突兀,毕竟“魅影”的世界让她迷醉也让她害怕。

魅影的爱对于她来说变得疯狂又粗暴了。

当“魅影”歇斯底里的时候,劳尔的大度反倒占了上风,克丽丝汀最终选择劳尔并不是一种背叛,而是基于自己不变的心理需要——被保护,被指引,而不是迷失,不是黑暗。

我个人在影片中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桥段和情节其实与别人不尽相同,不是克里斯汀与“魅影”的初遇,也不是她摘下“魅影”面具接吻的场面,而是影片的开头。

一开始,那气势磅礴的音乐深深迷住了我。

此外,沧桑的老人,惨白不看的歌剧院,以一种回忆的步调慢慢追忆深处的爱情。

人去镂空,只有这旧古老的建筑还默默承载着五十年前的记忆。

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布景、变幻莫测的舞台,使得歌剧显得如此美丽。

而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就是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围绕着一个主题“爱”。

而什么是爱呢?谁能说得清道得明呢?两情相悦的幸福,背后总有自我牺牲的悲壮。

包容是爱,宠溺是爱,暗恋是爱、依恋是爱、虐恋也是爱……我们每个人都深深的陷入爱的漩涡。

期待着、享受着、回味着、追忆着爱。

“魅影”深深地爱着克里斯汀,他的爱是自私而热烈的,也是不择手段而极端的。

克里斯汀是爱他的,但是不是那种纯粹的爱情。

她经历了一场蜕变,也寻找到了劳尔的爱情,从对“魅影”的复杂情感中解放出来……
一个意味深长的吻,如同天上的造物主的光辉,照亮了“魅影”的封闭的心灵。

“魅影”被克里斯汀的坚定的爱的力量彻底折服。

他终究放了她,放了爱。

但我相信,他对克里斯汀的爱是不会变的。

那支系着黑丝带放在克里斯汀墓前的红玫瑰,在我看来,便是最好的证明。

歌剧世界真的非常迷人,不经意涉足于歌剧的殿堂,似乎流连忘返。

在课上欣赏歌剧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忘却时间的流逝,会把自己的人生与其联系起来进行深切的思索,让自己置身于那巧妙的情节,美妙的歌声中。

不过,不管歌剧演绎的故事有多么的感人,演员的歌声有多么的动听,最终还是要通过音乐的桥梁才能走过去,走入这迷人的世界。

听音乐,需要文化。

这文化,不是指学校里学的数理化,也不是语文课上对文章的分析,英语课上对语法现象的认识。

而是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对社会这本大书的细细品味。

在不同人的眼睛里,人生的意义是不同的,对生活认识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对一部歌剧作品,或者也包括交响曲、甚至是一首短小的乐曲,再扩大一点,对一首诗、一部小说来说,主观感受和品出来的味道也各不相同。

那些歌剧名家,莫扎特、威尔第、罗西尼、贝利尼、唐尼采蒂、瓦格纳……这些名家举不胜举,他们的名作更是数不胜数。

他们被誉为开创者,鼻祖,先驱……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创作出了许多伟大的歌剧,也是因为他们创作的同时展现了时代的气息。

他们不仅仅是用音符,更是用心在创作,用灵魂在解读,挥洒出自己的思想,对人生的追求,对命运的感悟。

这也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欣赏歌剧的同时,想要了解歌剧本身所表达的意义,明白歌剧所反映的社会现象,领会作者在创作这些歌剧时的内心,我们就必须带着脑子用心去感受。

学会欣赏歌剧也是一种学问,如果我们在听歌剧的时候,不能领会到歌剧想要传达的意义,只是一味的评价:曲子是否合心意,表演者的歌喉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甚至于评价整个歌剧的布局……如果我们在欣赏歌剧的时候,只能看到这些表象,那我只能说,这样
的“欣赏”,无疑是失败的。

如果大家真的想从里子里了解到每部歌剧的意义,那就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欣赏吧,做一个真正会欣赏歌剧的人,不仅是对创作歌剧作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对歌剧这门独特艺术的尊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