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动机不工作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一.【课题】
起动机不工作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知识技能基础
教学对象为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二年级学生,接受了一年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应多举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来进一步培养。
2.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数学物理基础知识较弱,而且欠缺学习主动性,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应在课堂上多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多进行实物教学,通过现场实操训练的方式让同学们把教学内容从感官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
本课程采用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于明进、于光明主编。
2.教学内容
“起动机不工作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一个教学任务。
这个学习任务包含起动系统的组成、起动机的结构、起动机的类型和工作过程等主要教学内容,并从中学习了如何对汽车起动系统进行检修和装配的实操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一个完整的的工作过程把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结合在一起,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3.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该节内容是汽车充电系统后,所要认识的起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涉及到一些关于起动系统的组成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
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汽车起动机的重要作用,并对日后进行起动系统的检修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起动系统典型故障中,如:起动机不工作,起动机转速低,起动机空转难等故障现象都有可能是起动系统工作不良引起的,所以起动系统的检修是汽车维修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之一。
四.【教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在完成本任务后,能够达到可观察,测量的教学效果和状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实践专家的要求出发,按照能力表述的明确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力培养为重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分析起动机不工作的故障原因; (2)能够确定起动不工作的故障诊排流程。
2.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熟练规范就车拆装起动机。
3.情感目标:
(1)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培养规范化作业的良好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顽强的工作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难点
(1)起动机不工作故障原因分析
(
2
2、教学重点
(1)实施起动机的就车拆卸
六.【信息化手段】
1.线上教学资源:
混合式教学平台微视频手机平台
在线测试网络电话电视直播系统
2.线下教学资源
多功能实训车间虚拟仿真软
校园无线网络标准操作视频
本课题选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同时吸纳情境创设法、大脑风暴法、示范教学法的功效元素作为补充。
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要求通过“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情境创设法
我将本课题的典型工作任务在真实的实训车间开展,根据学校的设备进行分组教学。
创设了一个继续为客户解决故障车辆的学习情境,用真实的"任务"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3.大脑风暴法
遇到不确定的分析时,我引导学生用大脑风暴法集思广义,讨论方案。
4.示范教学法
遇到不确定操作要领,不熟练的操作方法时采用示范教学法规范工艺要求。
八.【板书设计】
一.故障原因:电源起动机线路
二.诊排原则:先易后难省时合理
三.诊排思路的确定:电源供电
电动机电磁开关
起动系统控制线路
四.故障排除的实施
微视频情境导入
在线试题
课中(实践合作)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师登陆平台,
公示自测题的成
标准化操作视频: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师亲临现场,手把手指导学生,学生也能在操作过程中反复的观摩学习,实现做中学
课后(延展拓伸)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在线试题老师回放小组短
视频并评价并上
学生在线完成试
题,在线参与讨
十.【教学反思】
本次课具有上下交互,虚实结合的教学特色。
上是指线上的混合式教学平台,包括平台中的微课和在线习题。
下是指在线课堂,两者围绕知识目标,相互融合突破教学难点。
虚是指虚拟仿真,视频录像。
实是指实车排故训练,两者为达成技能目标,虚实结合解决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精髓的基础上,增强了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完成本次学习任务,一个班级需要2名教师,6个课时,每个学生只能练习3次,一个班级需要更换4次耗材。
采用信息化手段后,现在只需要1名教师,3个课时,每个学生能练习9次,五个班级只需要更换1次耗材。
真正做到了省力,省时,高效,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