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作业布置
同学们,罗曼.罗兰说过:“没有伟大的人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是一个伟大的人。林语堂曾这样说过:“在我看来,我觉得苏东坡的伟大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生活和作品里,显露得越发充实。”余秋雨也称苏东坡为“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活动三:分析苏轼精神世界及创作的变化。
提问1:黄州期间,苏轼的精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变化对他的创作有何影响?
在黄州,苏东坡的精神完全松弛下来,处于安然自在的状态。体现在写作上,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和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透彻而深刻的人生觉悟。
提问2:同是在黄冈写的着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何没写进这部分传记里?
因为《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多的是表现人生思考,体现忧患甚至有点消极的人生感叹,与作者要表现的苏轼此时过着神仙似的生活要义不符。
提问3:试谈苏轼被贬黄州却深感轻松自由的原因。
(1)因为在黄州苏轼远离官场,不需再去察言观色,不需再时刻提防别人暗算,有一群性情相投的朋友,生活自然舒心。
(2)与苏轼自身洒脱、豁达的个性有关,希望隐居、期待和平,同时深受佛家思想影响,想过农民般的安乐生活。
提问:朋友中,重点写了谁?有何作用?
作者重点写了睡梦丰足的李岩。写李岩,通过两个细节来刻画:一是李岩在朋友下棋时能“立刻睡着”,且“睡量”极大;二是写李岩自得其乐,在四脚棋盘上用一个黑子独自作战。李岩这种“睡梦丰足”的生活,也正是苏东坡所喜欢和欣赏的。写苏东坡这位闲适散淡的朋友,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苏东坡自得其乐的状态。
教学重点
研读教材所选文本,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
教学难点
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
“思考与练习”1、2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苏东坡传
林语堂
苏东坡和酒友夜游的谣言;
顺江而逃的谣言;
和曾巩同时去世的谣言。
课题序号
授课班级
综合( )( )
授课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
名称
《苏东坡传》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苏东坡传》的阅读,全面认识苏轼的生平事迹,熟悉苏轼的主要作品,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2、研读教材所选文本,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3、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活动二:分析苏轼的几则谣言。
提问:文章中讲了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与他有关的哪些谣言?记述这些谣言有什么用意?
谣言有:
(1)苏东坡和酒友夜游的谣言;
(2)顺江而逃的谣言;
(3)和曾巩同时去世的谣言。
写苏东坡遭遇这些谣言,一方面说明苏东坡受政敌们的密切关注和社会影响力之大,另一方面也为了烘托苏东坡处变不惊、超脱困境的旷达乐观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活动一: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结构。
提问一:在预习基础上,浏览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与苏东坡有关的几则谣言。
第三部分(第8—20自然段),写苏东坡的精神发生了变化,并影响到他的诗文创作。
提问:文中引用了苏轼很多诗文,有何好处?
本文直接引用了苏东坡的不少诗文,有以下作用:
(1)直接引用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增强传记的真实性,使传主形象真实可感、具体生动;
(2)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作者的论述更加令人信服;
(3)推动情节发展;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着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活动四:分析苏轼的性格特点。
提问:作者笔下的苏轼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1)旷达乐观。即便被贬到黄州,苏东坡依然快乐潇洒地过着“神仙般生活”。(2)放浪不羁,率性自然。苏东坡喜欢饮酒夜游,有时喝醉以后,就在草地上躺下便睡。(3)诙谐幽默,善于自嘲。比如苏东坡写自己和他人的贫穷时,提到他和马梦得同年出生,自嘲当年出生的人都不会富贵。(4)有洞透人生的智慧。比如第一次游赤壁,感悟到人生须臾、自然永恒的哲理。(5)寄情自然、逍遥自在。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词句和第二次游赤壁后的仙鹤之梦鹤,可以看出苏东坡的超脱。
活动二,归纳本文主题思想。
提问一:请归纳本文主体思想。
《苏东坡传》节选的这部分主要选择了苏东坡在黄州生活的一些片断,揭示了苏东坡处于人生低谷时善寻快乐的特点。
三、语段研读,突破重难点
活动一:分析苏轼在黄州“神仙般日子”的原因。
提问:在人生的最低谷,苏轼为何能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作者从黄州小镇环境和苏东坡所交的朋友两个方面来写苏东坡这段时期的生活状态。黄州风景美好,给苏东坡提供了观照自然美景的机会。所交的一帮朋友,跟苏东坡一样,“身上金钱不多,身边空闲不少”。
一、林语堂、苏轼相关文学常识
林语堂(1895年-1976年),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着名学者。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作品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