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
苏轼长相
生而颅骨高,下巴颏儿和脸大小极为 相配,不但英俊挺拔,而且结实健壮。 P043 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称。由他 的画像,我们不难判断,他是五尺七 八寸高,脸大,颧骨高,前额高大, 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下巴端正,胡 须长而末端尖细。P121
苏东坡(兄)和苏辙(弟)
苏轼→苏辙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 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P029 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P126 苏辙→苏轼 我初从公,赖以有知。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P029 兄弟二人在政治上虽然看法相似,而且也 立场相同,二人个性则迥然相异。 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 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 子由为人可靠,东坡则使人害怕。 P12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意本是 用来反映他两兄弟情的。现多用来表达 男女爱情。
政治上专唱反调
王安石:青苗法发展为贪贷,有的人 不想借钱,规定你必须要贷,后来又 发展到城市户口,家里没有田也要贷, 这是荒谬的。苏轼反对。 王安石先上后下,司马光先下后上。 司马光:全面否定王安石新法,苏轼 反对,认为免役法比较合理,免役法 就是有一部分人不想服兵役,或者家 里人力不够,出一点钱,交点钱让人 家来服兵役 。 苏东坡:平正通达,不太偏激。
林语堂(1895~1976,80岁)
《苏东坡传》简介
作者:林语堂(1895~1976),上世 纪40年代在美国时用英语写的。 译者:张振玉(台湾)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原著英文名:The Gay Genius(快乐 的天才) 另一个译者:宋碧云(女,台湾) 两位译者翻译的现在都很流行。
《苏东坡传》英文原著和中文版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沁园春· 雪》 之比较
毛泽东称赞苏轼的词“气势膀礴,豪迈奔放, 一扫晚唐五代词之柔靡纤弱的气息”,这种 豪放词风在这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 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其一,描写山川景物,毛泽东词比苏词更显 阔大、雄伟、壮丽。苏词描写长江和赤壁古 战场景物壮观、气势浩大,但终不如毛词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 “大河上下”空间无比寥廓,气象雄伟非常。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冯梦龙 编的《警世通言》
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 王安石: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 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 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 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 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 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 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王安石变法中的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作为主持者,有大智大勇,挽狂澜 于既倒的胆识和才华,有雷励风行的实 际行动,苏轼则稳妥求全,深思熟虑,拾遗 补缺,功自不可磨灭。他们是宋代积弊 的清扫者,同时又是宋代腐朽政治的牺 牲品,政治上的悲剧的性质是相同的。 苏轼既不是变法的反对派,也不是忽左 忽右的动摇派,而是一个中庸的改良派。
苏轼和苏小妹
苏小妹是苏东坡的妹妹吗?他嫁给了 秦观吗? 属于传说,无稽之谈。
P031
苏轼和初恋情人
堂妹 慈孝温文 听伊逝世,心如刀割 P032 这个初恋情人没有根据。 后面说苏东坡成天练习瑜伽功,北宋 根本没有瑜伽这个名称,而是道教的 一些气功,不准确。
苏轼和欧阳修
考生与考官 欧阳修主试,苏轼得以高中进士。 欧阳修示儿: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 再谈论老夫。
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
林语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 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 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 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 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 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 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 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 文。
苏轼和辛弃疾词比较(两宋词坛双壁)
苏轼(1037~1101) 辛弃疾(1140~1207) 寿命:66,北宋 67,南宋 王国维评:东坡之词旷 稼轩之词豪 东坡词: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稼轩词:慷慨悲歌、激情飞扬
读《苏东坡传》的现实意义
作为政治家的高风亮节: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少而仕,老而休,知进能退。宦 海沉浮,忠君不变。 勤政爱民的地方官:修苏公堤(苏堤)、发 明东坡肉、江苏徐州做知州抗洪等。 平易近人的大名人:文(欧苏)、诗(苏 黄)、词(苏辛)、书(《黄州寒食帖》被 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皆优 。兴趣广泛,恃才 傲物但平易近人。在词坛勇于创新,有突破, 有建树。 一生坎坷的“淡定哥”:问汝平生功业,流 放三次:黄州、儋州、惠州,变逆境为顺境, 有所贡献。 一个快乐的天才!——The Gay Genius.
(1048―1085)宋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位皇帝
《上神宗皇帝万言书》 P106 皇帝对司马光说:“似乎苏轼 人品欠佳,卿对他评价过高。” 司马光答:“…王安石煽动而 起…” 王安石使之任附近一县的判官, 但皇帝予以改动,任命他为杭 州太守。 P111
苏轼和王安石
王安石是个怪人:不换衣,不挑食。 P070 苏轼在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出了 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激怒了王安 石,立遭罢黜。 苏轼对王安石:从恃才傲物到拜服谢 罪 王安石对苏轼:器重、培养
读《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人际关系
目录
卷一 童年与青年(0~14岁) 卷二 壮年(15~32岁) 卷三 老练(33~46岁) 卷四 流放岁月(47~66岁)
林语堂简介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 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 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 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 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 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 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 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 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 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 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 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76 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王安石——苏轼的领导
苏轼与王安石的比较
苏轼 王安石 寿 命: 66 65 最高官职:翰林学士(中央的秘书长) 宰相(总理) 作传之人:林语堂 梁启超 万言书:《上皇帝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名 言: 结人心 天变不足畏 厚风俗 人言不足恤 存纪纲 祖宗之法不足守 方 式:有破少立 有破有立 头 衔:政治家、文学家 文学家 王安石是苏东坡的救命恩人,苏44岁因诽谤皇帝罪名 遭捕,王虽不当宰相,上书皇帝求情,说苏乃国家 人才,绝对不能杀,祖母皇太后(曹太后)也亲自 求情,最后赦免,贬到黄州。
毛主席对苏轼的评价
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在南方各省作调查,从 广州来到长沙。他要再次畅游湘江,触景生情, “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长于词赋,有许多 独创,‘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千古绝唱。然 而此人政治上坎坷坷不平,宦海中升降沉浮, 风云莫测。因此常寄诗清风明月、扁舟壶酒以 消情。”(参阅龚固忠、唐振南、夏远生主编: 《毛泽东回湖南纪实》,第44-45页。) 毛泽东还曾夸赞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豪迈奔 放,一扫晚唐五代词家柔靡纤弱的气息” , (转引自公木著:《毛泽东诗词鉴赏· 代序言》, 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充分肯定苏轼词的巨 大成就和在词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轼和妻子
苏轼悼亡妻《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 夜记梦》
苏轼和章惇(dun)(1035年—1105),字子厚,
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改革家、书法家、诗人。
苏轼后半生宦途上的克星 P065 苏轼预测过章惇的前途 “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
苏轼和神宗赵顼[xū]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沁园春· 雪》 之比较
毛泽东的豪放词风,继承了苏轼的豪 放风格,而又超越苏轼,高于苏轼, 柳亚子评价他的《沁园春· 雪》时说 “黄州太守,犹输气概”。“黄州太 守”即指苏轼;“犹输气概”是说毛 泽东的《沁园春· 雪》其“气魄之大, 乃不可及”,连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 开山鼻祖苏东坡,相比之下也要输几 分。显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林先生为什么要用英文版写此书?
首先林语堂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他是 为数不多可以直接英语写作的中国作 家,而且其水平之高堪比英文作家。 其次林语堂一直以传播中国文化到西 方为己任,从《吾国与吾民》,《武 则天传》,《京华烟云》等都是直接 用英语写成。这些作品成功打入了美 国市场,成为畅销书,还使林语堂获 得国际性的声誉, 其中《京华烟云》 获得了四次诺贝尔奖的提名。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沁园春· 雪》 之比较
其三,毛词表现了更先进、更科学的 世界观和人生观。苏词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作结,格调转入低沉, 思想消极,只能无可奈何地自解自慰。 因此苏词的豪放,终究是有限的。毛 词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结, 格调更为高昂,催人奋进,坚信无产 阶级英雄人物必然胜过古人。这种豪 放才是彻底的,气魄更大,所向披靡。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沁园春· 雪》 之比较
其二,毛泽东词评论历史人物比苏词更多, 时间更为久远,立足点更高。苏词集中评论 三国英雄人物周瑜,而毛词评论上至秦皇、 下至成吉思汗五位历史人物,涉及整个中国 封建社会最有影响的帝王。更重要的是两词 作者对待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态度完全不 同:苏词中,词人只能仰视、艳羡古代英雄 而自惭形秽;毛词中,词人对待古代英雄则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俯视之,采取批判 态度。
如何记住“三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