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注意
掌握注意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能够分析
自己或他人的注意品质,并且能够在教学中正
确运用注意规律。
父母和教师最大的苦恼是孩子 “注意力不集中”。
据心理学家统计,上课时心不在焉,或做小动作,或总想与旁人 聊天,做作业时十分拖拉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在中学生中的 比例达50%之多,严重不集中者也有5%~6%。这样长期下去, 将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是指人在单位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 的对象的数量。
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
• • • •
黑色圆点 外文字母 几何图形 汉字
8~9个 4~6个 3~4个 3~4个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与知识经验 (3)个体的情绪状态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哪些字母?
•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是感觉、 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 特性。 • 注意是打开智慧的天窗,是学好功课的必 要条件。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请看以下的三副图
注意其中的英文字母
在上面的图中除了英文字母外,你还注意到了什 么东西? 对字母的注意和对其他事物的注意有什么不同?
活动一
请约在1分钟内数出下面文章中共有多少个“的”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 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 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NESPAPER
返回
(四)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 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 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注意转移的好坏在于转移的快慢。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
二者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有意地根据 活动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 对象;而后者则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不 随意地改变了注意的对象。
第二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避免消极的,利用积极的。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 织教学
• ①在教学环境中,要尽可能避免分散学生 注意力的因素。 • ②教学内容要尽量丰富。 • ③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尽量防止单调 呆板。 • ④教师要正确地维持好课堂秩序,慎重地 处理好偶发事件。
(二)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 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 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你数出文章中共有多少个“的”字了吗
17个
你数对了吗?为什么你能数对呢?
这一切均源于我们的注意!
第三章 注意
多动症(注意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以明显的、持续的注意力不能集中 为主,伴有多动不宁、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等表现 的综合症。
多动症儿童与多动儿童的区别
• • • • • 1、注意力能否集中 2、多动行为的目的性 3、自控能力:陌生VS熟悉 4、药物诊断试验结果 巴比妥类药物:顽皮儿童服小剂量巴比妥 类药物后即镇静欲睡;多动症患儿服后却 更加兴奋不宁。
①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②科学组织教学活动。 内容、进度、难度 ;善于设立问题情境 ③培养间接兴趣 。 ④加强意志力培养,提高学生抗干扰能力 。 手脑并用 、组织纪律的教育
•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 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 行学习,则容易引起其疲劳;反之,如果只让 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 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 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 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 • • • • • •
在进行以下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制作使用幻灯片时 出示挂图时 板书时 讲课时 教师的着装、语言、语调 讲台教室的设置等等
“小数的性质”
• 例题“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 先在黑板上并排写三个“1”,问:“这三个1相等 吗?” • 接着,教师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1成了10; 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1成了100。然后, 又问:“现在这三个数相等吗? • 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 教师又引导学生统一单位。如0.1米=0.10米 =0.100米,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小数的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7-10岁,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 30分钟。 注意起伏 • 相反的状态——注意的分散(分心),由无关刺激干 扰引起 • 注意的分散(分心)严重致多动症(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二、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对图画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作意志 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
对字母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有预定目的,需 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三、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留意以下的现象,归纳一些在哪些 情况下,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体形大的 苹果容易 引起注意
形状和颜 色不同的 水果更容 易引起注 意
与背景颜 色对比大 的苹果容 易引起注 意
跳动的的 苹果容易 引起人的 注意
客观因素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新异程度 3.刺激物的对比程度 4.刺激物的活动变化状态
讨
论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同一件事物,一些人容易注意到,而一些却 不容易注意到; 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物,有时候很容易注意 到,而有时候却难以注意到。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图中的圆圈有没有转动
(二)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或活 动。
活动
试试看,两只手各拿一支笔,每次用时15秒,双手同 步进行,不能分先后。
第一次
左手画“\”,右手按顺序写“1、2、 3、4、5、……”
第二次 左手画“Δ”,右手按顺序写“1、2、 3、4、5、……”
第三次 左手画方,右手画圆
想一想:
哪次更快,哪次更好呢? 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原因是: 。
这对我们上课时注意力的分配有 什么启示?
注意分配的条件 首先,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只有 一种不熟悉,其余的活动都已达到了熟 练的或“自动化”的程度。 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 立了一定的联系。
(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作业
一位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有意地采取了以下做法: (1)为了给学生一个好印象,特意改变了发型,换了新衣, 然后直接到课堂中。 (2)走进课堂时,将画好的小黑板画面朝里,放在不显眼 处,等到讲课需要时才亮出。 (3)上课时先给学生讲这节课的目的、任务,然后通过生 动有趣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 (4)当他发现有学生做小动作时,马上停止讲课并提高声 音大声训斥。
主观因素 1.需要、兴趣和态度 2.心境和情绪
3.身体精神状态
四、引起或加强有意注意的条件
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2、人格特征
3、活动的组织性
4、知识经验 5、间接兴趣
五、注意的品质
什么样的注意水平就是好的呢?
• 上课能够持续的认真的听老师讲课。
• 一边听课,一边记下重点的内容。
• 不要遗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