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 丹柯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 丹柯 教案

《丹柯》课堂资料
【教学目标】
1、领会《丹柯》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悲壮感情;
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来体会小说主题;
3、分析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丹柯》的多元化主题;
2、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浪漫主义、寓言、象征等手法的赏析。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吗?这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这只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鼓舞了无数的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笔下的另一位英雄——丹柯。

一、巩固复习:
1、作者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3.28~1936.6.18)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笔名的含义是“最大的痛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的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

2、文学知识:
《伊则吉尔老婆子》简介: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是以民族传说的形式出现的,借伊则吉尔老婆子之口讲述了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草原上云影的传说──人与鹰的儿子“腊拉”的故事,伊则吉尔老婆子自己的故事和草原星火的来历──勇士“丹柯”的故事。

腊拉是一个惟我独尊、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和杀人不眨眼的暴徒。

只因为一个少女拒绝他的求爱,他便恼羞成怒,将少女推倒在地,用脚踏在她的胸
口上,使少女口喷鲜血,立刻丧命。

从此他被人们所唾弃,过着一种生不如死,求死不得的孤独生活,年长日久,终于变成一团在草原上虚无飘渺的黑影子。

故事讲述者伊则吉尔老婆子的形象则较为复杂,但她在小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她一身兼有腊拉和丹柯两人的基本素质。

年轻时,她具有坚强的性格,珍惜个人的自由,向往英雄业绩,厌倦庸俗的生活。

然而她没有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而把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浪费在追求个人虚荣的满足上,因此,到头来也只有落得一个孤独凄惨的结局。

伊则吉尔老婆子最后只剩下一付皮包骨的身躯、一双“暗淡无光的眼睛”和一生辛酸痛苦的回忆。

课文是这篇小说的第三部分,丹柯的形象既与傲慢而自私的腊拉、又和白白挥霍青春的伊则吉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巧妙的构思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问题探究:
1、概述内容: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理清结构:从众人和丹柯两个角度入手,用一个词语概括各情节,如开篇写众人的“厄运”。

众人:厄运——希望——怨怒——追随——遗忘
丹柯:挺身而出——奋勇向前——以德报怨——舍身为公——化为星火
3、评析人物:分析细节
(1)众人的形象:抑彼扬此(群氓)
(2)丹柯的形象:悲剧英雄
丹柯是否完美无缺,讨论,感受主题的复杂性。

4、主题表现:
(1)用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赞美等)……”句式概括主题
(2)主体实现的途径:小说中的哪些要素都集中指向并突显了主题?
①抑彼扬此的手法成功地烘托出人物的勇敢与坚强,奠定了主题的基调。

小说使用“快乐”“强壮”“勇敢”这样三个形容词是含有深意的。

首先,它极力描写森林给这些落难人群的恐惧和压迫感,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以致这些曾经享有自由和梦想的“快乐”人群都不再畏惧将自己的自由献给敌人了。

而他们又是“强壮”“勇敢”的,并不是身体孱弱或者天生胆怯的人,一方面可见穿越森林的威胁之大,另一方面又写出这些身体强壮的人平素貌似勇敢,实则在关键时刻缺乏挑战困难、拯救族群的勇气。

正当他们准备去做奴隶时,丹柯出现了,“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这种抑彼扬此的手法成功地烘托出人物的勇敢与坚强,奠定了主题的基调。

而丹柯这段话也成为全文的题眼,显得异常有力而令人警醒。

②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也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丹柯》在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也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人们先推举丹柯领导族人,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大雷雨来临时,众人更是对他争相诋毁、责难,于是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有了悲剧的味道;他由愤怒而怜悯,为了中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着的心。

这种自我牺牲的行动是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慑了众人;然而,当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而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踏灭。

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题的悲剧意味更浓了,丹柯这个英雄形象也因此显得丰厚而饱满,从审美效果上讲,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也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从而为小说增加感人的艺术力量。

③人物的性格品质对英雄形象的增益
《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另外,森林的恐怖固然可以看做是写实,但对其险恶环境描写的夸张、铺饰也完全可以看做是困难的寓言,而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以及碎裂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等情节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

小说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暗合了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又有助于小说在一个较短的篇幅内有力地传达主题意识。

④场景对主题的突显
无论是外族的强大,还是三面森林环绕的艰险都是丹柯智慧与果敢形象形成
的必要背景,而族人面对困难的畏缩和对丹柯力量的质疑则是丹柯坚定与执著的
反衬。

⑤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加强
小说通过缔造形象来表现思想主题。

丹柯作为一个成功的英雄形象,除了作
者精心设置的情节结构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外,还得益于这一人物一心为公的
高贵品格和勇于实践、永不言败的性格特点。

面对族人的困难处境,丹柯果敢而
自信地站出来,在众人还在为可能面对的困难彷徨失措的时候,他指引并鼓励大
家行动起来,向着希望的方向前进。

在遇到密林时,他不急不躁,依旧葆有了乐
观的天性。

在大雷雨来临时,因疲惫和软弱而丧失了斗志的人们众口一词地诋毁
他,他们不去战胜森林的黑暗反而开始围攻引路的丹柯,丹柯孤身一人面对自然
界与族人的双重“大雷雨”,却没有对走出森林的信念产生丝毫的动摇。

尤其难
得的是,族人的出尔反尔并没有让他放弃继续为众人引路的念头,恰恰相反,他
更加认定了如果没有自己这些人“也许就会灭亡”。

于是在咆哮的雷声中,他掏
出了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通向希望的路径。

5、抒发心声:面对丹柯这样的英雄,请写一段文字抒发感受,评价人物。

(50字左右)
6(1)勇敢无关外表,空想不如行动
(2)高贵包容伤害,一切皆有尽头
(3)先驱总被遗忘,历史归还公正
三、鉴赏手法:浪漫主义手法+民间传说+寓言
四、链接延展: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
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论鲁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