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反例3: “四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
(“四”指“四育人”工程: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第一
个“三”:三个面向锻造职业素质——服务三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第二个 “三”:开展三自教育,提升基本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
三个“三”:建设三个载体,奠基持续发展后劲——创建书香校园、打造创新平
台、优化船业基地)
没有时间、场所和方式的设计。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完成“学校-企业-学 校-企业”双循环的学习过程。 ——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过程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结合 ——职业关键能力由若干能力单元项目组成,通过学校实 训和企业工程项目锻炼培养,并按模块化方法进行加强; ——每个能力单元项目包含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教学目 标任务,按“教、学、做”三位一体方法进行训练; ——按四阶段进行“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双循环的学习 。第一和第二阶段完成第一轮工学交替,第三和第四阶段 完成第二轮工学交替。
2.企业资源片断性与教学内容 和过程完整性的矛盾
决定了单一企业能够提供的资源很有限, 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3.企业资源粗放性与教育教学 精细化的矛盾,
决定了对企业教育资源很难不做提炼地直 接搬取
(三)从校企合作的局限(流动 性、片断性、粗放性)看培养模 式的四性特征(开放性、发展性、 归纳性、弹性)的合理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第三年上半年作业型实习、第三年 就业型实习在校外。
模式 下半年就业实习
习
5 . 会 计 专 业 前四个学期校内学习实训短时段交 校内训练场所为主,校外企业 项目教学 “ 411 ”人才培养 叉,第五学期长时段校内实训,第 以订单班为基础
模式
六学期校外定岗实训
6 . 证 券 投 资 前 3 个学期理论教学,第四学期校 校内有完备的实训实施,校外 项目教学 与 管 理 专 业 内实训,第五学期理论教学、第六 有较大的合作企业,并有就业 “ 3111 ” 人 才 培 学期校外实习 养模式 7. 税 务 专 业 第一学期,课堂教学为主,第二三 校内实训基地为主干,税务机 理论教学和实 “ 1311” 人 才 培 养 四学期,课堂教学与实训各一半, 关提供有限的实习岗位 模式 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践相结合 项目的合作。
(评注:第四阶段,前十周也在 学校进行实训,后十周也并不完 全是“顶岗实习”,符合目前校 企合作不完全依靠企业的实际)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 合-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建筑行业为目标,以工程建设项目引 导人才培养; ——每个职业岗位(群)需若干职业关键能力, 通过若干工程建设项目培养; ——每个项目由若干单元项目组成; ——每个单元项目包含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教 学目标任务; ——教学目标任务与工程项目目标任务密切结合
“一体两翼三同步”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指培养“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人 “两翼”,就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培育人文修养为底蕴;“三 同步”,就是对接当地产业与融合地方文化同步,改革专业课程与建设校园文化 同步,技能实训和社会实践同步。) 没有时间、场所和方式的设计。 反例2: “一机、两翼、三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三驱动:课程的四个衔接、校企深度 合作、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体系) 没有提出时间设计;没有提出场所设计;课程四衔接,很抽象。
1.“开放性”摆脱校企合作的流动 性和片断性的局限
用更广泛的交流和更多的资源来充实培养 模式的基础材料,补救流动和片断的问题
2.“发展性”不断解决片断性 和粗放性的不足
不断完善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实现全面性 和精细化
3.“归纳性”不断去除片断性和粗 放性的弊端
把培养模式逐步上升成为更为规范、更为 理性、更为条理的形态
——学生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 ——再到校企合作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专 业技能教学实训, ——然后再到校外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专项岗位 能力实习, ——最后回到校企合作基地通过专业能力认证。
四个阶段的交替循环
学生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开始进行专业知 识能力的教学、实验、实训, 再到校企合作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进行工学结合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训, 然后再到校外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专项岗 位能力实习, 最后回到校企合作基地通过专业能力认证 。
基于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一)纠正对“人才培养模式” 的狭隘理解
1.“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短期实现 培养目标 (三年或四年的有限时间)
2.“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在相对封 闭的空间实施
(学校和企业的有限岗位)
3.“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人才的 成长轨迹完全吻合
第三学年,提供有技术的 习 实习岗位 最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和 就业 3. “三明治”式工 1.第一第二学期 学交替 2.第三学期 3.第四、第五学期 4.第六学期 1.在校学习 2.进入企业学习 3.回学校继续学习 4.顶岗实习 第一次到企业是轮岗实习 第二次到企业是顶岗实习 第二次到学校是考取证书
反例1:
工学结合只能是全部学习过程中 的一部分环节或几个片段。
(二)根据专业设计合适的工学 结合方法
1.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 三个要素
时间要素(学制安排) 场所要素(校内校外两个类型的实训条件 ) 方式要素(做学结合、做学一体、项目教 学、教学型实习) 【企业要素的融入(岗位、技能、行业特 征、企业要求、文化环境)】
3 . 数 控 技 术 应 主要在第三、第四学 校内实训基地,有一 小团队、知识 用专业“小班化、 期 模块化、项目化” 人才培养模式 些生产性实训基地 与技能结合模 块、生产项目
模式举例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4 . 建 筑 专 业 三阶段实习:第一年两周认识实习、 教学性实习内容集中在校内, 突出作业型实
(量身定做是一种乌托邦理想,甚至是臆 想)
包起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78级机械制 造专业毕业,发明创造了多种高效、安 全的装卸工具和装卸工艺。(业余时间 读完大学) 李斌,上海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自动化控制本科毕业 ,开发五种类型共17台进口数控机床的 加工功能,开发新产品55项,公关项目 162项。(半脱产读完大学)
一是从管理的角度:课程的安排、学生的管理、 制度的设计 二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与课程体系的差别在于 ,这一界定更为宏观,主要突出工学结合、做学 结合 三是从人的发展规律的角度:每一阶段学生的知 识技能水平、认知水平与教学训练的关系
(三)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 认识
1.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特征
3.在一个大模式下的细化模式 (一个学校构建涵盖各个专业的 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机电“三个中心、三层递进” 的培养模式主线
模式名称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1.机电一体化专业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
形 成 基 于 三 个 中 心 的 第二阶段,主要在第二学年 “项目三学”人才培养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 模式。 2.数控技术专业“实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
4.“弹性化”直指校企合作的 有效性
弹性化是克服校企合作种种不足的润滑剂, 蕴含了更多的因地制宜的适应性、应对特 殊困难权变性和自主创新性。
三、工学结合是人才模式中最富 创新力的部分,也是最需要谨慎 对待的部分
(一)工学结合在整个模式中是 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性;学校与工厂两 个类型的基本划分;教学模式的规范性、 有效性、普适性和可控制性都有待验证
四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1、2学期及第3学期前十周)在学校学习必须的 专业基础知识,嵌入部分基本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第3学期后十周)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 能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为主; 第三阶段(第4学期)在学校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由 兼职教师上课; 第四阶段(第5学期)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就业为目标 ,选择相应职业岗位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就业实习, 前十周在校内实训场进行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后十周到企 业进行企业文化熏陶、行业标准和规程学习、工程施工及 管理训练、就业讲座和指导等,最终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 标。
2.从三要素看几种模式构建
模式举例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1 . 汽 车 专 业 巴 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 企业提供校内实训设 理论教学与实
斯夫涂装“ 2+1 ”模 校学习,一年在企业 备,提供企业生产性 践教学分成两 式 实践 实训岗位 个部分
2 . 汽 车 机 电 工 主要在第三、第四学 有固定的训练场所, 学习和劳作的 程 的 “ 双 元 制 ” 模 期开展,一周内分为 一般设在校内。在训 “双交叉” 式 两部分,或周之间交 练车间配有一体化教 替 师
(时间、空间、跨学科、跨专业的新 技术和新岗位要求的跨领域学习)
2.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性特征
(新陈代谢,不断追踪新的科学技术 发展成果)
3.人才培养模式的归纳性特征
(不断对新的技术和操作进行规范文 本的转化)
4.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特征
(法无定法,有较大的选择和创造的 空间)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和特征印证正 确的“人才模式观”
(2)技能的教学是靠训练来完 成的
职业学校必须营造能够训练技能的 环境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 织和设计本身,也需要有丰富实 际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参与。
兼职教师和带教师傅是一支不可少 的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