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史2..
托莱多古城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 第四次翻译高潮为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 • 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翻译近代与当代的作 品为一大特点。 •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 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译范围的扩大,科技、 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大,出 现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 作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 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 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 •
•
人物是多雷。 在1540年发表了一篇简短而富有创建的翻译 研究论文《论如何出色地翻译》,成为西方近 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 人。 他列出翻译的基本原则: 1.译音必须完全理解翻译作品的内容;忠实于 原作,是翻译中最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则。 2.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和译文语气;译者应 当是甚于用原语阅读,用译语写作的语言专家。
西方翻译史
翻译理论研究回顾
翻译理论的发展在西方有着相当悠久 的历史。
无论作为一名学者还是翻译爱好者,研 究翻译首先要对古今中外的翻译史和翻 译理论研究加以了解。
据载,西方翻 译理论史肇始 于公元前1世 纪的古罗马修 辞学和翻译家 西塞罗Cicero。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简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兴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 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哲 学家西赛罗(Cicero)。公元前55年,他首次提 出整体意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并指出了修辞在 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 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围绕直译与意译, 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 题,被一条绵延不断的线贯穿起来。 • 在古代,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哲罗姆的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的 《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以及有关语言符 号理论。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 中世纪,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
“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放弃主观判断 权的客观主义观点;但丁的“文学不可译”。 •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 《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路德的翻译 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多雷的译者 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良种语言、避免逐字对 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 则”。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在西方,翻译实践活动比翻译理论开始得更 早。在历史上表现为六次高潮。
• 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以翻译介绍希腊戏剧作 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 剧介绍到罗马,促进可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 第二次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 质的。其中以《圣经》翻译为主要表现形式。哲罗姆于382至 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 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在
(六)波依提乌
• 中世纪初期翻译领域的中心人物 • 不仅对翻译介绍希腊哲学思想作出
了贡献,而且对翻译的理论问题也 有自己的简介 • 观点主要见于波菲利作品译文的序 言中: 1.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 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
(六)波依提乌
2.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翻译应当放弃主观 判断权。在某些著作的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是 准确的内容,而不是优雅的风格。因此,为了表 达出“没有讹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用逐字对 译。 • 试图通过翻译建立其一套拉丁语的哲学术语。 • 更倾向于翻译实践,主张翻译凭经验而不凭理论。 • 于是,一直到中世纪末,翻译理论极为贫乏,几 乎没有什么新突破。
(一)西塞罗
西塞罗对翻译理论所作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观点发表以来,翻译开始被看作是文艺创作, 翻译小原作与译作、形式与内存、译名的权限 和职责练问题仅一览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特别是他提出的所谓“解释员”式翻译与“演 说员”式韶译,即“直译”的译法,确定丁后 世探讨翻译的方向,影响到贺拉斯、昆体良、 哲罗姆、路德、农待勒、施莱尔马赫、列维、 加切奇拉泽等人。西方翻译理论史自西塞罗起 就被一条线贯穿起来,这就是文学家、翻译家 和语言学家们争相谈论翻译的标准方法与技巧。
突出代表 •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塞罗打破了翻译之 限于实践、不过问理论的局面,明确提 出了自己的观点,因而是西方翻译史上 第一位理论家。
(一)西塞罗
• 1.译者在翻译中应象演说家那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
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以吸引和打动 读者、听众的感情。 • 2.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逐字死译;翻译 应保密的是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译者的任务 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 词的“数量”。 • 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任何翻译狄摩西尼的人都必须 自己也是狄摩西尼式的人物。 • 4.声音与意思自然相连,或者说词与词义在功能上不 可分割,这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而由于修辞手段以这 种词与词义的自然联系基础,因此各种语言的修辞手 段彼此有相通之处氏这就说明,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 等。
这期间主要的代表译家有:
• • • • • • • • • • • •
(一)西塞罗 (二)贺拉斯 (三)昆体良 (四)哲罗姆 (五)奥古斯丁 (六)波依提乌 (七)布鲁尼 (八)维尔 (九)路德 (十)阿米欧 (十一)多雷 (十二)查普曼
古代翻译
中世纪翻译
文艺复兴时期
(一)西塞罗
• 是主张译作超过原作 、译者高于作者的
(六)波依提乌
在译文中,他力求通过采用确切的 哲学术语,准确地再现原文内容。 他仿效西塞罗的做法,遇到难译的 希腊术语时不急于套用原词,而是 找出一个与原词意思部分相同的现 成拉丁词,然后始终用它翻译相应 的希腊词,从而使这个拉丁译词增 添新的含义,等同于希腊原词。
(十一)多雷
• 16世纪的西方翻译界,翻译理论方面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