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古诗三首

15、古诗三首

教学主题:
本单元以“情暖人间”为题材,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为专题。
教材分析:
这五篇课文涉及的范围既有抒发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古诗,又有表现人与人之间仁爱之心的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既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又有伟人鲁迅、忠于职守的船长;课文的作者既有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又有世界著名的大文学家。学习本单元课文,可以使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感受人间真情。
四、小结
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
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黄鹤楼————————→广陵
烟花三月依依惜别
(目送舟行)
教学反思:
主备教师:孙子卿时间:2012年3月13日
课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初春清晨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六、作业
1、搜集描写花草树木的诗
2、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春风吹又生)生命力强
(萋萋满别情)原上送别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编排了五篇课文和一个百花园,其中《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精读课文,《永生的眼睛》《船长》是略读课文。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
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
本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辩论会”,辩题是“是冷漠还是真爱”。教材设计的情境是:年幼的孩子摔倒了,哭喊着让妈妈抱;妈妈则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正反双方的观点是“这个妈妈对孩子真冷漠!”“这才是真正的爱!”
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个人物群体。可以写学校中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游戏等活动,也可以写在家里和家人的生活情景,通过介绍这个群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临行前的劝酒,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还包含着对远行朋友的处境、心情的深沉的体贴和殷切的祝愿。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1、将古诗熟读成诵。
2、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3、在朗读中切身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
重点
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教学
难点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修改备注
一、谈话引出课题。
1.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指导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浥客舍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教学本单元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很好地把握编者意图,重点指导学生围绕本单元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2、同学们,你们从这幅插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黄鹤楼,帆船,江水,人,春景……)
3、把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插图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主备教师:孙子卿时间:2012年3月13日
课题
15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
生语感.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四、作业
写一段话。展开合理的想象,把《送元二使安西》中那“劝君”的场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15、古诗三首
送元二使安西
舒畅的自然环境
依依惜别的深情(劝酒送别)
教学反思:
主备教师:孙子卿时间:2012年3月13日
课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岁:年。枯:枯萎,干枯。
尽:完。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生长。
荣: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伸向远方的散发着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想象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朗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想象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原,草原,原野。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
(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
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
教学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修改备注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本单元单元前的导语以诗歌一样的语言描述了人间真情,并对学生阅读本单元课文作了点拨和提示。五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专题选编的。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都有涉及这些方面的阅读要求;篇篇课文打动人心,都安排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以使学生在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人间真情。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包括“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栏目有三项内容:一项是“句式变换”,编排的是把直接转述变为间接转述的练习;一项是“拓展与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浓浓的人间真情;一项是“积少成多”编排的是一首古诗《赠汪伦》(李白)。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