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论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论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当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生产要素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日益成为财富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于是,有人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异议,甚至宣称要用知识价值论来代替劳动价值论。

因此,如何认识当代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与价值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创造科技价值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揭示了科技已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科学技术仍然是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本身有价值,但科学技术并不能创造价值,而必须于人的劳动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具有渗透性、潜在性的特点,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却不是新价值的源泉。

当前兴起的科技价值论存在缺陷,并不能取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解释.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但是,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并不等于承认科学技术创造价值。

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因此,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

那么科学获得的使命就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

“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

”这里要明确的是,财富并不是指价值,而是指使用价值。

众所周知,随着使用价值量的增大,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相应的减少,因此,该商品的总价值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并没有创造新价值,只与使用价值发生直接联系。

可见,科学技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它只不过使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增大了。

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严格区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决定价值的因素。

他认为,决定生产力的因素有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多个变量,而科学的发展水平和他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居于重要地位;但是,决定价值的因素只有一个,这就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是抽象劳动,加之生产函数是一个一元函数,价值只决定于劳动这一个变量。

今天,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使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大大提高人类支配自然的程度,因而成为社会主要资源,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劳动生产力函数是一个多元函数,劳动生产力决定于多个变量。

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不同于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它具有渗透性、潜在性和馈赠性等特点。

它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一方面,使生产工具更先进,劳动范围更广,另一方面,新科技会造就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使得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形成新的生产力。

新生产力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在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只能像其它生产资料一样,在生产过程中转移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凝结在人体内,使得人的素质提高,劳动变得复杂,从而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这种增加的价值仍然来源于人的劳动,而非科技知识本身;凝结在文献中,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成为生产条件,转移自身的价值,但是不创造新价值。

因而,科学技术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是生产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工具。

二、科学技术能够创造价值的原因和根据1、科学技术能够创造价值的一般性原因和根据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物化了的知识力量”,同作为可变资本的活劳动的最终物化一样,具有共同的本质特点:一是就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质规定性来说,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1;二是就作为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的量的规定性来说,“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2;三是就评价和计量商品价值所依据的劳动形态的规定性来说,都是“首先必1《资本论》第1卷,第57页须计算物化在这个商品中的劳动”3。

照此说来,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科学技术,也就是马克思本人所说的,“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物化了的知识力量4。

它同作为可变资本的活劳动一样,也是创造价值、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同质性劳动源泉。

我们不能因为劳动物化的时间先后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而把科学技术排除在价值创造源泉之外。

我们这样研究和确认科学技术是创造价值财富和源泉,不但不否认劳动价值论,而是在更彻底、更完全的意义上承认和坚持劳动价值论,并使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得到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2、科学技术能够创造较多价值的特殊性原因和根据从事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和应用研究的科技劳动,是相对于简单劳动而言的复杂劳动。

由于“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多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5。

但也必须看到,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要比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所看到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高得多。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通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有很多新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是马克思所没有见到的,也是难以预见的。

在这种情况下,蕴含着更高程度复杂劳动的科学技术,也就能够创造比马克思当年所说的简单劳动的“自乘”或“倍加”还要高得多或多得多的价值、新价值和剩余价值。

3、科学技术成为创造价值的关键性原因和根据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至今很少有人注意和研究马克思关于“一般劳动”与“共同劳动”这两个重要劳动范畴。

马克思是在论及“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问题时,“附带指出,应当把一般劳动和共同劳动区别开来。

二者都在生产过程中起作用,并互相转化,但它们也有区别。

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这种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

共同劳动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6。

正是在这个“附带指出”3《资本论》第1卷,第211页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9页5《资本论》第1卷,第223页中,蕴含着科学技术成为创造价值财富巨大源泉的关键性内在原因和特别重要的科学根据。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一般劳动”,正是我们现在研究中所说的“科技劳动”或“创造劳动”。

由于这种劳动不仅利用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诸多高智能复杂劳动,而且还蕴含了当今世界广泛协作的高智能复杂劳动。

这些劳动量,往往是难以计量的巨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社会劳动。

所以,当科学技术一旦发明和应用之后,也就能够成为创造价值财富的巨大源泉。

例如,在飞机的发明和应用中,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鲁班设计过的会飞的木鸟,到德国粤托·利内特1891—1896年发明创造的滑翔机;从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创造的世界上第一架有自身动力的飞机试飞成功,到现在各类飞机和航天飞机在客运、货运、科学探测和军事上的多种应用和发展,其前人劳动的历史积累和后人劳动的广泛协作,都是难以计量的,从而它所创造的价值财富也是难以计量的。

三、科学技术在市场经济中的实践和应用.既然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那又如何解释人类创造的价值总量在不断地以加速度的方式增加?如何解释高科技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又从何而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来没有低估知识在创造财富中的巨大作用。

财富的实质是使用价值,商品价值的实质则是人类创造财富所消耗的劳动。

价值其实是个多义词,也有财富的含义,一般人说知识创造价值,多半是指知识创造财富。

随着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不断更新,社会财富会迅速增长,因为使用价值会影响商品的价值,所以财富的增长同时也伴随着价值增长。

因此,人类创造的价值总量会不断增长,但仍是科技作用下的劳动所创造的。

如上所述,科技的应用对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对使用价值的作用是直接的,对价值的作用则是间接的。

其次,率先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企业、地区和国家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并表现为价值总量增长。

这种超额收益表面上是科技创造的价值,其实它有一部分来源于生产知识的劳动。

众所周知,生产知识要花费大量劳动,不仅包括成功者的创造,而且包含失败者的探索。

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或保护不力的情况下,生产知识的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收入,而运用知识的企业或个人却能增加收入,后者无偿得到前者劳动形成的一部分价值。

同时,超额收益还有一部分应归功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劳动。

任何新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都要靠人来掌握和应用,这种劳动看起来也许比过去更轻松,但往往是复杂劳动和高效劳动,要具备这种劳动能力本身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消耗在同样时间内应当形成更大的价值。

此外,推销产品的劳动也对超额收益作出了贡献,也应形成价值。

因此,判断一种要素是否创造价值,并不能根据它对形成使用价值的作用大小来推断价值实体的变化,这种观点是从要素价值论派生出来的,并不能形成科学的价值理论。

因此,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再一次证明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现实意义。

活劳动仍然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科学技术与其他物质要素一样,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与人们的劳动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是唯一能动的要素,可以创造出新价值,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用科技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是坚持,要在坚持的前提下科学地、正确地发展,并用它来分析和研究新问题,从而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

参考文献:[1].郑志国.《劳动价值论坚持和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2].陈宝琪.《劳动价值论反正》.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3].王钰.《劳动价值论与当前经济热点》.济南出版社.2006.6[4].张鑫.科学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同济大学学报》.2002.8[5] .汤建龙 .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9[6].沈利平. 对知识、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的思考.《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1.4[7].曹亚雄.《知识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