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李清照渔家傲教学反思渔家傲评课杜老师这堂课自然、亲切,教学上以学生为本、关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自然、朴实的语文课。
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这节课课绝非单纯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该课突破了教师独霸讲台,满堂灌的模式,杜老师组织学生将搜集的李清照的资料在课堂交流,也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其中有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有李清照资料的介绍,也有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的交流。
该课内容之充实,信息量之充足,学生参与之广泛,思维火花之碰撞以及学生能力之增长都是令人称赞的。
2、整堂课的条理清楚,整体性比较强。
按照“读---疏—品---比---吟”的思路设计读准、读懂、有感情朗诵、背诵默写,水到渠成,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课堂设计思路清晰,连贯自然。
3、杜老师整堂课时时渗透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比如在学生初读古诗时,对于多音字的纠正和讲解。
然后结合以往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这就是学生能力的迁移。
她的课堂中还有很多细小的环节处处体现着这一理念。
渔家傲教学反思我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本身就应该是一篇美文。
不一定有多么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娓娓道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重要的是有美感,让学生融入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老师要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引领学生走入作品、作者,神游其中,领略语文之美。
散文要有散文的轻松与惬意,哲理与情思;诗歌要有诗歌的意境和诗意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的设计非单纯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打破了教师独霸讲台,满堂灌的模式,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将搜集的李清照的资料成果在课堂交流。
2、领略语文之美我认为在词的教学中,要充分营造诗体环境,避免唯主题论,应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继续支持学生讨论与探究。
3、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与学习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很容易,就是让学生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他一些词或文章,因而方法与技能就是学生要学的东西,本节课的出发点就在于此。
4、强化名句背诵,体会作者情感词所反映的意境比较深远,学生必须反复朗读,反复背诵。
【篇二】李清照渔家傲教学反思李清照渔家傲教案(1)上饶县第二小学国学教学案执笔汪晓兵审核陈小红审批林小英授课人: 班级: 授课时间上饶县第二小学国学教学案执笔汪晓兵审核陈小红审批林小英授课人: 班级: 授课时间李清照渔家傲教学反思看、听、讲、想、做、动、静【篇三】李清照渔家傲教学反思李清照《渔家傲》赏析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反思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篇四】李清照渔家傲教学反思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篇五】李清照渔家傲教学反思李清照《渔家傲》的学习请来名家教学生——有感于一首小诗的学习今年寒假带领学生进行生本理念下的大阅读。
涉及一部名著,三十多篇文章。
其中有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学生都喜欢,读得细,印象深。
开学后,语文课本中有李清照的《渔家傲》,如照往常教学,必由师滔滔不绝地讲清照的经历、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而学生不知听了没有,听进去没有。
我这次放开手脚,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大胆解读、放飞联想、占有资料,结果,惊奇的发现学生竟然不需要我的帮忙,准确丰富的解读了这首诗,真是事半功倍!我乘胜追击,拓展了两首课外诗(《天上的街市》、《硕鼠》)有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
因此感慨哪里是我在教学生,分明是梁衡先生教的啊!而且那么生动,那么有效!以下是我留的随笔“读《渔家傲》我的发现”学生作品。
一位美神的失望与追求李清照渔家傲教学反思——读《渔家傲》我的发现初一七班王欣雨在乱世中,有这样一位行无定所的美神,乘着“蓬舟”在海上“漂流”,并渴望到理想境界中去,南宋黑暗社会的现实让她失望,这位让人可敬的美神是谁呢?她,就是李清照,她的失望与追求都在《渔家傲》中有所体现。
宋朝经历了“清明上河图”式的繁荣,社会安定。
然而,金人的到来让宋朝的江山支离破碎,还掠走了徽、钦二帝。
朝廷只顾自己的性命,仓皇地抱头鼠窜,没有斗志将那失去的半壁江山收复回来,对流离失所的百姓不管不顾,这已经是一个晴天霹雳,对于李清照来说,更大的心灵创伤——丈夫赵明诚去世了,这怎么能不让一个柔弱女子发愁?朝廷苟且偷安,丈夫也永远闭上眼睛,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她乘着船,艰辛地逃难,那千艘帆船和茫茫云海,构成一幅“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景象,那是李清照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那“云涛”、“晓雾”、“星河”、“千帆”这些事物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具有磅礴之势,同时“千帆舞”描绘的是逃难的场景。
这首词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联想与背景融合成一个整体,含义深刻。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这是作者的想象,“归帝所”是李清照渴望到理想境界的一个铺垫,“殷勤问我归何处”这正是一个行无定所的柔弱女子渴望得到的关切问候,“归何处”,山河破碎,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没有一个好的归宿,是多么悲哀啊!宋朝失去半壁江山,哪能还存在着小家?李清照都不知道这样充满艰辛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终止,她感叹道“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路漫漫而长远,一种惆怅与悲凉在她的心中油然而生,于是便写出了“谩有”,这是她对当时南宋社会的黑暗的感叹与失望、不满,这是一个爱国女子的心声,朝廷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统治者甘于安逸,没有勇气收复金人侵占的江山,这怎能不唤起李清照那忧国忧民的爱国心?她追求着理想的境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句词多么雄壮,这又是作者的联想,“九万里风鹏”可见其气势非凡,一种凛然之势激荡于天地,更激荡于我的心中,那展翅飞翔的大鹏乘着风飞上九万里高空,象征着李清照对她所期望的境界不懈地追求,不懈地朝那个方向靠拢,这令我敬佩,“风休住”是李清照的强烈渴望,“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她渴望到达理想境界的心愿,身为一个柔弱的独居女人,能有这样不凡的向往精神,颇有些大丈夫的有志气的思想,实在可贵。
李清照的失望与追求、向往呈现在《渔家傲》中,这词脍炙人口,蕴意深刻,让我认识了一个有志向、忧国忧民的李清照。
《渔家傲》让我清清楚楚地感到了李清照这位美人在乱世中的不满与向往、追求,我相李清照渔家傲教学反思信这首词会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李清照那爱国的精神更会屹立于我们心中!读《渔家傲》我的发现张艳红李清照是南宋时著名的女诗人,她出生在富裕的家庭,自幼饱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可上天却让他家破人亡,身心颠沛流离,到了她46岁时,也身无归处。
这时,《渔家傲》则在她追逐皇帝的船上诞生了。
“天接云涛连晓雾”描绘了一幅海天相连图,海面上扬着千只船帆,河面上笼罩着清晨淡淡的雾,景色宜人,令人神清气爽,这无疑是李清照心中的理想景象。
下一秒,她梦到了自己去往天帝居住之所,殷勤一问,写出了李清照对家人的渴望,希望有人可以像天帝一样关心地问候她,有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
同时也侧面反映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南宋黑暗社会的失望。
接下来,李清照又感叹路途遥远,暮时太早,此时的李清照人已步入年老的行列,没有了青春的活力与希望,可是她还没有把文物献给皇上,已逝丈夫交给她的重任还未完成,时间就一点一滴的飞逝而过,李清照怎么能不着急呢!自己年少之时,已经可以写出令人惊讶的词,可现在空有一身才学,无处施展,也帮不上自己大忙,没有用处。
最后在末尾,作者希望自己可以摆脱眼前困境,让展翅的大鹏,带着自己向仙山飞去,向美好的未来飞去!有思想的李清照罗懿通过《渔家傲》我想到了李清照南渡过后,丈夫赵明诚的死亡和国家的破灭,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凄惨,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身心憔悴,独身一人乘舟隐去,山河破碎,政府逃离,民不聊生,这一切使她被迫成为浪子,居无定所,飘荡在海上。
海天溟蒙的景象带给诗人的是寂寞和孤独,现实的黑暗让她倍感无奈,爽直、柔中带刚的性格,让她不愿与世俗屈服。
但前途渺茫,命运的嘲弄只好让她寄托于那个虚无缥缈的世界中,求得一丝心灵的慰藉。
她向往自由,她向往安定幸福的生活,超越世俗的折磨达到理想境界的美满。
那“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那么的豪迈积极,社会动荡不安,尽管李清照空有一身才华,却不能为世人所用,尽管她有忧国忧民的感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实现和施展。
词人要让那风带着自己的夙愿和追求一同吹往仙山,吹到那没有叛乱,没有悲伤流离,没有痛楚孤凄的光明之所,冲破一切束缚,用这不凡的壮举积极地解脱,这是何等的豪迈!正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有异曲同工之妙处。
就是这样一个有铮铮铁骨的李清照,不苟于现实,虽一屈屈女才,但却以单薄的力量和命运做抗争。
立于乱世的坚强女神高幸在千年文学史上,李清照这样一位女性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少女时代的她,不仅外美如花,还内秀如竹,可上天有意刁难她,让她承受国破家亡之痛,让她吞咽孤独寂寞之苦,也因此成为了真正的乱世中的美神。
却把青梅嗅读着《点绛唇》,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出现在我的面前。
身处富贵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大户人家,李清照享受着舒适生活,饱览群书、渊博睿智。
不久,她便迎来了人生中最甜蜜的时刻,她的丈夫赵明诚是她的文学知己,还门当户对。
他们研究金石,《金石录》便是他们心血的结晶。
在那个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时代,拥有如此美好爱情的李清照,怎会不甜蜜不幸福?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巨大的厄运击中了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