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写人作文教学案例
泰州师专附属小学丁茹萍
教学背景:
以写人为主的作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等特点。
要写好写人为主的作文,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写好人物的形象。
人物的形象,一般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
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
人物的语言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
“言为心声”。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
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个性特点。
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间的关系。
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
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活动的手段。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了,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了。
2、选用典型事例。
人与事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在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
3、运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
在三年级作文教学中,写人是作文的基本命题。
如在教学描写童年小伙伴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作前准备:
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的材料如幼儿园的毕业照等,然后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首先播放送别歌,让学生欣赏,把学生带进回忆的氛围。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文章。
欣赏范文。
师:这是一篇回忆童年小伙伴的文章,那个小伙伴叫什么名字啊?(学生都积极回答并补充自己听到的其他内容)
师:怎么描写他的外貌的?从外貌就看得出他很机灵,也很调皮,作者是怎样写他的调皮的?(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重点词语板书到黑板上,以便学生能体会描写外貌该怎样抓住特点来写。
)
然后我设计了一个结合讲评,讨论理解的学习过程。
因为前几次作文练习进行了一系列人物描写的训练,如写我的弟弟,让学生说说
界的独特感受,从而能写出一篇篇真情自然流露的好文章。
这是
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学生作业节选:
外貌描写:她微笑的时候会露出一口像杏仁一样白的牙齿。
她走路时,脑后的马尾辫左右摆动,充满了活力。
事例描写:奶奶是位勤劳的人,整天忙个不停,有一次妈妈吩咐爸爸拖地,爸爸在玩电脑,等妈妈快回来时,爸爸才想起来,赶紧拿起拖把准备拖地时才发现,地已经干干净净地了,原来奶奶烧好饭后,又把地拖了。
教学总结:
作文是人的思维之树开出的花朵。
鲁迅先生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这话十分适合于作文教学,在这次作文教学活动中,我既重视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重视学生对自己真情实感的
描写。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是一个真、善、美的完善过程。
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一、作文教学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在余杭宝塔山上,看到一队学生个个拿着照相机,围着安
乐塔一边叽叽噪喳喳议论,一边忙着拍照。
细问之下,原来是写《一
次游览活动》
的作文,
老师请他们把游览过程中按顺序把觉得最美的
地方拍下来,然后再带到课堂上进行写作。
案例二:一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的作文教学公开课,陆老师
设计了一个“比巧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
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
很多学生都觉得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
常快乐。
案例三:李老师在教学应用文留言条时,先让学生表演:教师节几位学生去看老师,可老师不在,怎么办?让大家帮他们想办法。
接着大家帮他们写了留言条。
最后,老师因为看到了留言条,她们第二次去终于看到了老师。
二、由此引出的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作文教学造就了许多大文豪、大作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1
)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
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缺乏指导。
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无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方法,认识片面、浅肤。
(
2
)由于实践与写作的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
(
3
)教学过于
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
(
4
)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
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
使
“实践――认识――表达”
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陈式化。
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玩是孩子的天性。
把当前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引入到作文教学
中,
提出活动化作文教学的思想,
正是顺应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天
性。
像前面案例所举,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
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采用活动化作文教学法是一条很
好的途径。
活动化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思想,
主要通过活
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
自由表达的宽松环境,
从而使学生有话可写,
有话想写,
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实践中应努力体现以下特征:
1
.自主性。
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
用自己的大脑思考,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
这个
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
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2
.开放性。
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
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
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
教学
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除个人作文外,还可以采用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让社会来评价。
此外还有题材的开放,体裁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
3
.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
征,把学生最喜欢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引入作文教学,变枯燥乏味的技法传授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
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把“贴鼻子”等简单游戏搬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在玩中体验,边玩边写,思维活跃,作文也很生动。
4
.创新性。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创新性。
创新,首先
要从教师做起。
教师要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把学生吸引到习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从学生身上做起。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题材、结构、思想、表
达上充分发挥自主,使作文具有一种新概念的特征。
5
.发展性。
这是活动化作文的又一特征。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
不但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良好的个性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发展。
如在摄影作文过程中,
学生不仅提高
了写作能力,还获得了摄影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等,除了显性的作用,那些隐性的作用也许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