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校本教研中的教学反思

浅谈校本教研中的教学反思

浅谈校本教研中的教学反思
[摘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逐渐建立,反思教学成为教学方式转变的必需。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和教学伦理,重塑教师形象,使教师逐渐完成从“教书匠”到“反思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关键词] 校本教研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

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实施反思型教学,以此为途径,提高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有效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一、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

校本教研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

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可以为教师理解课程改革,总结得失,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校本教研对新课程创造性实施要求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型教师。

其一,在处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反思型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
健康的怀疑与批判。

能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易于接纳新的思想,不断对教学进行思考。

他们既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和构建者。

其二,在教学决策方面,反思型教师能利用新的根据或信息,思考既定的教学决策。

他们既关注教学结果,更关注教学过程,能够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积极的反思。

其三,在教学方法上,反思型教师关注探究与发展的方法,而不仅仅依赖讲授和练习,能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符合思维规律的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模式。

二、反思型的教师是校本教研助力器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以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反思为研究对象。

所以校本教研需要的是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新型的反思型教师。

反思型教师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性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始终有着积极负责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都能认真的思考,全心全意地执著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开放、民主、关怀的环境,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行为、结果。

2.关注性
关注是“反思型”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特别关注教学的目的和结果是否有效达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其次关注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反应,关注课堂气氛并及
时调控,加强师生互动并关注个体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以实现教学
目标。

3.探究性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教师应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通过思考探究变得睿智而成熟。

反思型教师要求具备课堂探究的能力,以支持其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

教学探究能力主要指收集教学信息的能力、分析教学信息的能力和评价教学信息的能力。

这三种探究能力的基本形式,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并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探究不囿于既定的教学模式,它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有利于
教师的成长。

4.批判性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反思型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特征。

他们不盲从,不迷信,不跟风,批判那种盲目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的教学方法,批判那种死套理论的教条主义做法,能根据具体情
境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当然批判性并非“唱反调”,更不是盲目否定,它是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而作出的专业判断。

5.合作性
反思型教师应该是个善于交流与合作的教师。

传统型的教师仅依赖个人的知识与经验,很少与外界发生互动合作。

这样,教师之间不能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也很难发挥教师的团体力量共同促进教
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个人的成长也相当缓慢。

反思型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及实践水平是互相增进的。

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时,教师成长的进程就更快,个人教学的价值就更大,个人与团队的作用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以教学反思为依托,开展校本教研
1.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传统教学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缺乏理论性,常规教研则重在根据某种教学理论去操作而缺乏批判反思性。

校本教研中的教学反思则将理论与实践通过不断检讨和反思有机结合起来。

反思型教师既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究者。

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依托于实际的教学情境,针对原有的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究,即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2.观摩与讨论相结合
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对话来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角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观摩是有目的地带着问题观看和交流的教学活动,讨论则主要是对观摩内容反思研讨,二者是有机结合的。

反思并非“闭门思过”,而是多向交流的开放型的思维和实践活动。

观摩与讨论是相互的,参与性的,既可观摩别人的教学,也可以邀请别人观摩自己的教学,并指出不足,提出意见,提
供反思的角度、问题及材料。

3.体验与写反思札记相结合
教师的体验与思考对教学行为和理论的理解非常重要。

体验意味着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自觉体悟和反省。

积极的体验与思考可以让教师从经验中学到些个人化的实践知识,领悟教学意义并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经验提炼成理论成果,产生更大的教学效率。

为了进行有效的体验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札记帮助自己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札记的撰写比较随意,但必须经常,如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及困惑等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

如写教学后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写教育教学案例,写耐人寻味的教学镜头等。

写与体验结合并作理论探究,将具体的教学现象理论化,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新鲜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也就在体验与反思中逐渐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