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畸治疗口腔上前牙阻生过程

正畸治疗口腔上前牙阻生过程

正畸治疗口腔上前牙阻生过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XX年1月~20XX年1月,医院收治了上前牙阻生患者入组。

其中联合正畸治疗21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83±22)岁。

部位:上颌左侧10例、右侧11例。

进行外科手术治疗22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90±24)岁。

部位:上颌左侧11例、右侧11例。

两组对象年龄、性别、部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对象都进行详细的功能检查、颜面检查、口内检查、模型分型、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口腔、牙问题,患者普遍伴有上颌中线偏移等一系列的问题,设定治疗目标,主要为摘除牙瘤、解除阻生齿的萌出阻力,评估萌出的质量,萌出后是否能够解除上牙列拥挤、改善调整尖牙中线关系。

对照组:以手术治疗为主,告知患者矫治的方法、过长、时间、手术风险以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外科拔除部分残根,内科牙周洁治,摘除牙瘤,手术去除阻生齿牙冠表面的黏骨膜组织,此后随访,根据效果决定是否进行正畸治疗。

观察组:在术后早期便进行正畸治疗,使用陶金属直丝弓托槽治疗,精细调整咬合,佩戴Hawley保持器,根据牙根发育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后续的拔除,调整正畸治疗的方案。

13观察指标
两组对象2年后,牙齿排列整齐、覆合覆盖、上颌中线、侧貌、张口度/张口型正常率。

治疗期间,出现牙髓、牙周组织问题率。

两组对象疗效稳定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疗效稳定时间服从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症状改善率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疗效稳定时间(115±24)个月,低于对照组(134±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牙列排列正常率、上颌中线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在覆合覆盖、侧貌良好、张口度/张口型正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讨论
上前牙阻生患者多以缺牙后咬合关系紊乱、缺牙就诊,多见于替牙期和恒牙早期,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去除阻生牙上面的骨组织和软组织,以及牙瘤等,手术可以解除阻生齿的萌出阻力从而利于牙萌出,配合拔牙等方法可以改善牙列不齐等症状[1]。

对于术后是否立即进行正畸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考虑到正畸治疗的时间较长,许多患者对此存在顾虑,特别是在早期正畸治疗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口腔问题,这是许多患者无法接受的[2]。

许多患者选择根据随访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正畸治疗。

本次研究显示,相较于根据疗效决定是否正畸,在外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