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论语》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注】①硁硁(kēnɡ):浅薄固执的样子。
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
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
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解析】(1)“行己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动。
【答案】(1)A(2)不矛盾。
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
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参考译文】(1)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2)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
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
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1)“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答案】(1)B(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1)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贤王治国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节来调节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2)“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卫灵公问陈①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②,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注】①陈:即“阵”,军师行伍之列。
此言打仗布阵之法。
②俎豆之事:指祭祀礼仪之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以“六艺”为学,孔子通晓军旅之事,却不与卫灵公谈论,显示一个有仁爱思想的儒者,绝不放弃理想而去阿附有权势的人。
B.在陈国孔子师徒处于挫折、困境中,弟子们尽管受现实生活煎熬,但依然跟随着孔子,毫无怨言。
C.子路认为做了君子,就应该保证显达,不可能处于困境之中。
D.孔子认为,一个人有了生命价值的选择,那么穷与通就成为次要问题。
通时要想到穷时,穷时要坚守志节。
从本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弟子们道德修为的差距。
(2)孔子在《论语》中还说过“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君子该怎样修为。
【解析】(1)子路是有怨言的。
【答案】(1)B(2)富而无骄,君子是容易做到的,但面对挫折、困境君子能处之泰然,固守其志向、操守,才是最难的。
这也正是君子的修为。
【参考译文】(1)卫灵公问孔子打仗怎样布阵。
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我曾听说过;军队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习过。
”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
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没有人(有力气)站起身来。
子路很不高兴地去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2)“贫穷却没有怨言,很难;富贵却不骄傲,这倒比较容易。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注】①何事于仁:作“何啻于仁”理解。
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孔子看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这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法。
B.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说:“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C.孔子认为,就是尧、舜,对百姓也很难做到广泛地施与,因为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只要能做到推己及人,就是在做仁的事情了。
D.孔子要求仁者做到:要把别人放在心里--要想自己立足,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立足;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
【解析】“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错,是“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答案】(1)B(2)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
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
【参考译文】(1)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2)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由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1)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做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解析】(1)应是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
【答案】(1)C(2)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事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询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
”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去世了,要依照礼的规定送终,并且依照礼的要求去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