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

统计学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务实第一章总论1、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欧洲2、统计的发展阶段(1)古典统计学:政治算数派(威廉·配第)国势学派(海尔曼·康令、阿哼尔华)(2)近代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派(创始人是比利时的阿道夫·凯特勒)社会经济统计学派(德国学者克尼斯创始,梅尔和恩格尔)(3)现代统计学:1907年3、统计的涵义: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是在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4、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的关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和统计理论的关系;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5、个体又称总体单位6、样本室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称为样本单位。

样本单位的数目称为样本量。

7、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还可以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具体数值。

如,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18942.1亿元等。

8、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1)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如,性别,工种等。

(2)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如年龄,工资等特别提醒: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

9、指标和标志的关系:区别: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说明个体特征的。

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联系: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10、标志按其个体的表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11、变异标志可以分为品质变异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

12、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13、变量:习惯将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14、按变量值的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

15、连续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值之间可做无线分割,即可取无限个值,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等。

16、离散变量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只能取有限个变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将表现为只能取整数的变量称为离散变量,如,职工人数、工业企业个数等。

特别提醒:有些连续变量如“年龄”,我们通常习惯用整数表示。

17、统计的过程:统计设计(前提)、统计调查(基础)、统计整理(过程)、统计 分析(系统、完善的资料是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18、统计分析的认识过程: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 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 析)。

第二章 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的定义:根据统计设计方案对调查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2、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一般分为两种:(1)对原始资料的搜集(2)对次级资料的搜集:次级资料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

它包括原来用于其他研究目的,但本次研究仍可利用的资料。

3、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准确性是统计调查的基础,及时性是统计调查的关键,全面性是统计调查的保障。

4统计调查的分类:(1)按照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划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又称抽样调查,是指对调查对象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

非全面调查依据被调查单位的选择是否按随机原则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2)按照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划分:连续调查: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如,工厂的产品生产,原材料的投入,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出生、死亡等。

不连续调查:间隔一定时期(通常一年以上)如,生产设备拥有量、耕地面积等。

说明数量标志 数量变异标志 变量 具体表现 变量值指标 总体 汇总 说明组成 个体标志 品质标志(3)按照调查的组织形式:常规调查和专项调查4、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1)调查目的:是关键,衡量一个调查方案是否科学的标准,主要是看方案的设计是否体现调查目的的要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调查对象:调查的总体(3)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的对象总体中的个体。

(4)报告单位: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提别提醒: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如,在对全市百货商场进行调查中,每个百货商场是调查单位也是报告单位,又如,在某单位台式计算机使用状况调查时,某单位所有的计算机是调查对象,某单位死亡每一台计算机都是一个调查单位,而每一个使用者都是报告单位。

(5)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6)调查项目(7)调查表:单一表:每张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的资料,它的优点是可以容纳较多的调查内容,且便于分类和管理。

一览表:一张表上可以登记多个调查单位的资料,它的优点是便于汇总,但不足是调查内容不能过多。

(8)调查时间: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9)调查期限:指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即规定调查登记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10)调查空间(11)调查的组织形式5、统计的调查方式:普查、概率抽查、重点抽查、典型抽查(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

普查的组织工作很重要,必须统一领导,统一要求和统一行动。

(2)概率抽样调查:又称随机抽样调查,简称概率抽样。

方法有四种:A简单随机抽样:优点,简单直观,便于对总体进行推断,缺点是在总体包含的个数比较多时不便进行抽样,且后期调查不便操作。

如:要从10000名职工中抽出200名组成一个样本,则10000名职工的名册,就是抽样框。

B系统抽样:也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

优点是操作简单,对总体的推断误差较小。

如,某小区居住着4000名居民,为调查居民食盐摄入量,需抽取40户居民调查,平均每100户抽取1户,为此,将居民资料从1到4000编号号码,先在1到100号中间随机抽取1个号码,再将这个号码加上100的整数倍,共40户构成样本,如,第一组中抽取的是5号,于是5,105,205····3805,3905共四十户被抽取出来做样本。

C分层抽样:又称类型随进抽样、分类随机抽样。

如,某地区有三种地形:平原、丘陵和山区,统计粮食产量,先将该地区分为平原、丘陵、山区三个组,然后每个组内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地块,构成样本。

优点:分层抽样对总体推断的误差是四种基本方法最小的。

D整群抽样:以群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到抽到的每个单位都进行调查,而对为抽中的群不做调查。

优点:减少抽样工作量,节省调查成本,便于实施。

它的不足是对总体的推断误差较大。

友情提醒:影响概率抽样误差的因素:A样本单位:抽取数越多,误差越小B个体标志变动程度:个体变异标志程度越大,误差越大 C抽样方法:分层抽样误差最小,整群抽样最大(3)重点调查:一种非全面调查,属于非概率调查。

所选择的重点单位虽然只是全部单位的一小部分,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如,为了及时了解全国房价的变动趋势,就可以对全国70个大中型城市进行调查。

重点调查能以投入少,较快的速度取得某些现象主要标志的基本情况或变动趋势,如国家统计局今年来积极推进的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

(4)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是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具有机动灵活性,主要作用是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6、统计资料搜集方法原始资料搜集方法:(1)直接观察法:如对农作物产量进行实割实测;(2)报告法:报表法;(3)面谈访问法:入户和上街截访(4)邮寄访问法;(5)电话访问法;(6)互联网访问法;次级资料搜集方法:对次级资料搜集方法一般称作文案调查。

优点是获取资料较为方便,容易,调查费用低。

缺点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1)原始记录(2)统计台账:根据编制统计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登记、汇总或积累资料的账册,其特点表现在:A按照时间的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登记。

B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循序地汇总或累计资料。

统计台账一般分为进度台账和历史台账。

统计台账的设置:在企业中,厂部(公司)、车间、班组都担负有分级管理的责任,因此,这三级应该分别设置与管辖范围相适应的统计台账。

(3)企业内部报表7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传统的报送方式(邮寄、电话、磁介质)网络远程报送。

8、统计调查误差:(1)登记误差:由于调查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登记误差是可以避免,是不可测的。

(2)代表性误差:是可测,但是不可避免的。

9、控制误差的途径:(1)控制登记误差:A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B做好统计基础工作;C加强对统计调查过程中数据填报质量的检查。

(2)控制代表性误差第三章统计整理一、统计整理的定义:按照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根据统计对象的特点,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或对已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在加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最后形成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的过二、统计整理的意义:统计整理作为统计工作过程的中心环节,是人们对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统计整理的步奏:1、设计和编制统计整理方案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1)完整性审核;(2)准确性审核;(3)适用性审核;(4)时效性审核。

3、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4、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设计统计整理方案和审核原始资料是统计整理的前提,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基础,统计汇总是统计整理的中心,统计表或统计图则是统计整理的结果。

其中,统计分组、统计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是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

四、统计分组的定义:第一,对总体而言,是“分”;第二,对个体而言,是“合”。

五、统计分组的作用:1、凸显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2、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3、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4、分析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六:统计分组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2、完整性原则;3、互斥性原则。

七、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1、选择分组变量:(1)根据研究目的的选择分组标志;(2)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3)根据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