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涵义
现代素养观认为,人的素养是人的先天察性与后天沉淀个体内化的有机结合,是人们的潜在力量的重要标志。
人的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与生存素养是人的社会素养的四大支柱,是人在与自然界、与社会谐发展、共同前进中追求真理、探索未来、创造世界的基本要素,其中科学素养则是这一要素的核心和基础。
“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世界并能作出相应决定的能力。
而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科学素养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多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
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目前对于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也存在着各种表述。
像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提出:“科学素养”应由科学知识、科研过程、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方面构成。
我国学者根据国内科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也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的表述。
如有的学者提出科学素养由哲学、心理、认知三个层面组成:1.哲学层面,指科学观念即科技价值观;2.心理层面,指由科学精神(包括等组成;;3.认知层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能力。
另外有的学者提出科学素养基本要素为::1.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方法与能力;3.科学行为与习惯:4.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关于科学素养的涵义和基本要素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结合当代社会科技教育的水平和国际潮流提出相对合理的基本符
合时代特点表述。
目前我国较为公认的一种表述是将科学
素养的基本要素分为
1.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知识是各种知识的汇总,包括科学理论知识、科技应用知识及各种科学信息。
科学技能是主体在己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完成某项科学任务所采取的活动方式。
2.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它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
科学方法通常指各个科学部门中较为通用的一般科学方法,其中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测量方法等获取经验材料或科学事实的一般方法,还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以及假设方法、思想实验、理想化方法等。
3.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精神是在对科学真理探索的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
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怀疑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等。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的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4.科学行为习惯科学行为习惯是科学素养的外在表现。
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一般包括:勤动脑探究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生活习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习惯。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没有一定的科学事实作基础,科学素养就无从谈起;科学方法是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即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学习方法的训练,科学的方法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有助于良好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态度是科学素质的灵魂,体现的是对科学的关心和热爱,
对科学的关注程度,是科学素质培养的人格要素;科学行为、习惯即科学素
质
的外在标志,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内化、外显等活动方式所形成的。
由此可看
出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行为、习惯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人的
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