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工作制度

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工作制度

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工作制度
工作职责
——组织协调。

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组织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解决社会服务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指派调度。

对群众反映、下级上报、上级交办的服务管理事项受理登记、请示报告和分类处置,指派、调度相关部门完成工作任务。

——督导考核。

对各部门和下级中心工作运行情况和具体事项办理情况进行指导、检查、督办,推动工作落实。

——“一票否决”和责任查究建议。

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落实、工作推诿扯皮,导致发生重大案(事)件或造成恶劣影响、产生严重后果的地方和部门,提出“一票否决”(警示)和责任查究建议。

六联工作机制
——服务管理联动。

对服务管理事项,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办法,方便、快捷解决到位。

——矛盾纠纷联调。

对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重大矛盾纠纷,采取部门联动、综合施策的办法,及时处置,有效化解。

——突出问题联治。

对民爆物品管理混乱、流动人口犯罪突出、“黑恶势力”严重以及发案率高、治安秩序差、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组织力量进行专项整治,彻底改变治安面貌。

——应急工作联勤。

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快速反应联勤机制,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在重要活动、重大节日期间,严格值班备勤制度,确保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有效衔接。

——社会治安联防。

开展“科技创安”,加强“天眼工程”、“电子围栏”以及经济适用、防范效果好的“平安互助”、“平安e家”等技防设施建设,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全天候、立体化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

——基层平安联创。

开展平安家庭、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大道、平安铁路、平安村(社区)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维
护稳定,促进和谐。

十二项制度
首问首办负责制度。

群众反映事项时,中心接待人员为首问责任人,负责答疑、指引等服务事宜;承办单位为第一责任单位,承办人为首办责任人,负责事项的全程跟踪、办结回复。

代理服务制度。

群众反映事项并提供相关材料后,中心在规定时限内指派专人为群众提供无偿全程代理服务。

信访陪访制度。

对于需要上级部门解决的信访事项,中心在与上级部门事先沟通的基础上,指派专人陪同信访人到上级部门咨询政策,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组团服务制度。

中心整合工作力量,组建由专业技术人员和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综合性服务管理团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

预约联动制度。

对群众反映的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直接处理的事项,由中心联系相关部门,在约定的时间内集中处理,共同提出解决的具体措施。

限时办结制度。

中心对能够解决的事项,立即予以解决;对解决难度大或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以及群众反映集中,具有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规定办理时限或公开承诺,限时办结。

联席会议制度。

中心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中心各成员单位领导参加,总结上月工作,研究重大问题;遇有重大、紧急事项,由中心主任、副主任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

定期研判报告制度。

中心实行月研判制度;重大、紧急事项即时研判,迅速呈报。

工作台账制度。

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党建、农廉、社保医保、户籍管理、社会救助、劳动保障、建房规划、合同管理、人口计生、矛盾排查化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扶管控、平安创建、考核奖惩等工作台账,做到档案资料规范完备。

教育培训制度。

中心领导调整、成员单位派驻工作人员到位,要及时对其进行培训;县综治委对县、乡两级中心工作人员、村级中心主任、副主任每年进行一次以上业务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社会评价制度。

由县指导中心组织,通过会议座谈、抽样调查、设置举报箱、公众评议、特邀评议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征求干部、群众对各级中心的意见和建议,评价结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督办考核制度。

县委、县政府制定对县、乡两级中心及相关成员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乡级中心每半年
对所辖村级中心进行一次考核。

建立中心集中办公人员工作绩效考评制度,考核结果与个人业绩评定、晋级晋职、奖励惩处等挂钩。

相关主题